小山村吃上“文化饭”

——长汀彭坊村传承发展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 江鹏 谢仰贵

11月26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70多岁的彭慕财老人又一次来到童坊中心小学及其周边幼儿园,讲授刻纸技艺,倡导学生们从小弘扬传统文化,为强村富民作贡献。

据了解,彭坊村的刻(凿)纸龙灯已有200多年历史,通过构思、绘图、刻纸、拆装撕纸、装裱等环节,将手工凿刻出来的图案装裱在龙灯上,每年元宵节,抬龙灯、舞龙灯成为村里的盛大民俗活动。如今,刻(凿)纸龙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为进一步传承保护好这一非遗文化瑰宝,彭坊村设立“非遗传承娃娃班”,并由刻(凿)纸龙灯非遗传承人彭慕财老人免费为学生们开展非遗课程,寓教于乐,让非遗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设立‘非遗传承娃娃班’是彭坊村传承保护非遗,发展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大举措。”村支书彭慕春说,彭坊村以党支部为主要阵地,大力保护和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凿)纸龙灯,通过落实基层党组织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打造“党建+文化振兴”品牌,逐步形成“家家有党员,户户有传承”的生动局面,有效激发党员群众实施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此外,成立了由镇退休党员干部、老村支书和退休党员教师等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顾问团,充分发挥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经验丰富的贤达力量,群策群力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鼓励和引导村民成为参与者和实践者,擦亮非遗“文化名片”。

2019年以来,彭坊村刻(凿)纸龙灯相继亮相央视《乡约》《心连心》及电影《古田军号》等经典栏目节目,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符号”,闻名遐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疫情期间,村民们用刻纸龙灯传统艺术记录抗疫场景,讲述战疫的感人故事,为抗疫加油助力,并在“学习强国APP”、各网站发布宣传视频,引起强烈好评反响,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今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彭慕财老人不顾年事已高,特意准备了两个月的时间,亲手完成100幅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刻纸作品,作为国庆期间献给祖国母亲71岁生日的厚礼,受到广泛关注和点赞,彭坊村刻(凿)纸龙灯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作为全省仅五个非遗扶贫工坊之一的彭坊村刻(凿)纸龙灯非遗扶贫工坊,既是传承非遗文化的“学习馆”,更是“扶志”、“扶技”的扶贫“加工坊”,现已带动全村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76人加入到刻(凿)纸龙灯的行列,努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储备文化人才,助推实现扶贫就业、非遗保护、文化振兴多赢。2019年7月,非遗扶贫工坊成立以来,全村1000多人参与到刻(凿)纸龙灯的创作中,3人作品入选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文旅龙岩等,共计销售近7万个刻纸龙灯,销售额达到50万元以上,可以说,彭坊村民吃上了“文化饭”。

村支书彭慕春表示,彭坊村将探索采取“非遗+”多业态拓展方式,实现非遗产品品牌化,通过向游客开放展馆、销售非遗产品、宣传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等,用“老”非遗推动“新”发展,让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