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圆通山


□ 周继章

闽西多山多水。山要出名,必定有它独特的地方,正如其它地方的山出名一样,如华山以它“险”出名,黄山以它“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出名,桂林以它“奇、秀、险”而出名等等。圆通山,是上杭的名山,肯定也有它神奇的地方。不过,从山的名字上一看,也就有它的看头。

位于上杭县西北部的珊瑚乡,是胡月广的故乡,也是一个具有清廉文化的地方。珊瑚名字的由来源自明朝一个乡贤胡月广的人。据说,胡月广,明朝天顺年间在广东海丰县任知县,任职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当他告老还乡的时候百姓十里长街洒泪相送,并赠与象征廉洁操守的海中珍品珊瑚作纪念,胡月广带回珊瑚后,在族长的提议下将原名千家村改为珊瑚乡,圆通山就在此乡中,海拔千余米,当地有人叫它“圆桶山”,说是因为整座山看上去像个圆形木桶,四周长满树木的一座座小山就像一块块木桶板,木桶板围起来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木桶底——小盆地形如巨桶,所以叫“圆桶山”。 圆桶山为何又叫 “圆通山”?在珊瑚工作的同学说,到了圆通寺,你自然就会领悟了。

这天下午,老天给了我们登圆通山的惠顾,上午还是烈日当空,下午变得阴云遮天,虽然没有一丝的风,但也免去了炎日暴晒的滋味。同学和他的下属陪我和我的同事一起爬山,别有一番乐趣。车子把我们送到山脚下,我们就开始登山了。登山的路是石砌的山路,不宽,大约只有80公分左右,几乎都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路的两边是杂草。刚上山不久,一棵迎客松长在路边,郁郁葱葱,一树枝乡一只纤纤细手,伸向路边,像是在招手欢迎我们这些游客的到来,又像是给我们遮阴,让我们有一丝的凉快。我们走了不久,就大汗淋漓,我的同事上了年纪,早已气喘吁吁了。同学的下属是个女孩儿,叫小梁,到珊瑚乡工作刚好一整年,她不时地求我的同学歇会儿,但同学笑着说,登山就得一鼓作气,走走歇歇会更劳累,女孩儿不得不紧紧跟着。山路边的水非常清澈,同学说,这水是山下村民人饮工程的水源,不亚于矿泉水,我没喝一口,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沿着山路登着,溪水一会儿不见了,一会儿又听到流水声,但见不到流水,全被草或小树枝遮盖得严严实实,只听得溪声时时变换调子,时而像笛子声一样尖,时而像大提琴一样低沉,时而无声无息。山路成“Z”字形,曲曲折折,一步一个台阶,我们老老实实地走着。快到山顶时,同学叫我们看远处和山下的景色,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层薄雾给山下的村子披上了薄纱,像是一位少女,让我想起白居易的名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越过山顶,我们开始缓缓走过一段山路,来到圆通寺。好一块山顶中的盆地,四周群山围拱,风水便不一样。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丹墙映碧瓦,绿树掩宫观,四周烟雾缠绕,真似天府神阙,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圆通寺。缓步来到圆通寺,柱上一副拆字联“圆转西山千古月,通开南海九重天”,好气派的对联呀。走进殿堂,十八罗汉排在两旁,香烟缭绕、神灯长明,木鱼笃笃、金钟叮叮,令人恍若置身于仙境,世俗的一切烦恼皆抛于脑后。

我在来之前就查阅过圆通寺,据《上杭县志》,据载:明成化六年(1470),僧宗鉴开山创业,清顺治七年(1650)明朝进士九一僧人(俗名不详)在山上广建寺院。现存的圆通寺气势恢宏、流光溢彩,历500余年神灯长明。清光绪(1879)闽浙水师提督钟宝山晚年弃职退隐山中,带发修行,留下了许多“锦囊”墨宝,自此该山名声大振。清末著名诗人刘坊曾避于圆通山,吟文作诗,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在明末清初,有众多的反清复明义士、名彦俊杰,都曾在山中习文练武,吟啸情怀。于是心中又涌起来时的疑问,“圆通山”,为何不叫“圆桶山” ,同学解释道,“圆通”是观音三十二名号之一,观音又称为“圆通大士”,所以,“圆通寺”通常就是供奉观音的寺院,佛教称观世音为大慈大悲的菩萨,有多种化身,苦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观世音“观其音声”,即时前往拯救,所以很受信众的欢迎,如此一来,“圆通”也就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称谓了。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宗鉴和尚在这里建寺庙并命名为圆通寺,此山为“圆通山”,也就正确了。不过在圆通寺旁还有一栋知青楼,现已翻修,想当年,知青在这儿生活生产,也许那段 “破四旧”年代,圆通寺不曾留给他们有很多的印象。

傍晚,我们坐上车子沿盘山公路而下,在半山峡谷中有个的人工湖——杨梅山水库;当地村民介绍说,杨梅山水库于1979年冬天动工兴建,400多名官庄(是时珊瑚乡属官庄公社)儿女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日夜奋战在深山峡谷之中,仅用两年两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库容为百万立方米,能够灌溉良田1300亩,随后建起225千瓦的发电站。我们伫立在大坝顶部放眼望去,像是镶嵌在群山中的一面大镜子,一湖绿水,倒映着蓝天白云,随着轻轻的山风一吹,微波粼粼,偶尔几只山鸟展开翅膀,再加上山上绿树繁花,却是一幅美丽的动态的山水画。山路忽然一转,我们又停下来看对面山上的瀑布,瀑布不大,有位记者给它取个有意思的名字叫“马尾瀑”,我一看果然有几分的相像,也许久未下雨,若是在春季,我想水大些,“马尾瀑”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虽然是半天的行程,但收获多多,唯想达到“圆通”的境界:“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