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里的好山好水经营管理的更好
——记全国劳动模范华锦先

“一个农民能被评为全国劳模,晋京参加表彰大会,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非常激动,也受到很大的鼓舞。今后,要把这份荣耀、这种激励转化为工作的强大动力,把我们村的好山好水经营管理得更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昨日,全国劳动模范、新罗区培斜生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华锦先对记者说。
华锦先来自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小池培斜村,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带领村民同致富,把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27年前,时年30岁的华锦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行先试筹资2万元办起了培斜村第一家竹席加工厂。在他的带领下,培斜村竹席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以来,一直红火至今。2003年,华锦先又带头从安溪引进茶苗,引导村民种茶,村里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浪潮,茶叶种植面积1500多亩。7年前,华锦先整合资源,带领村民成立培斜生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他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以来,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同时建立了“培斜淘宝村”,为回乡创业村民搭建平台。
2018年,“华锦先劳模工作室”揭牌成立,工作室围绕并依托培斜生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优势,逐步形成“外向市场发展产业、足不出户创业就业、生态文明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华锦先劳模工作室”的推动下,华锦先带领全体社员共同努力,去年,该村竹制品产值就达1.6亿元,茶叶产值超过1500万元,农村电商营业额突破亿元大关,合作社营业额达1280万元,培斜村实现了竹茶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三大产业”并驾齐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培斜生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示范社、省级示范社。在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中,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去年,培斜村被福建省文旅厅、住建厅评为福建省首批“金牌旅游村”,“华锦先劳模工作室”被福建省总工会评为省级劳模工作室、省级示范性劳模工作室。
合作社成立以来,培斜村推出“三三制”发展乡村游,即村财投入、村民入股、社会经济能人三方面筹集建设资金,按照“全村参与、自愿入股”原则,动员村民入股合作社共同致富。如今,全村近九成村民拥有培斜乡村游股份,真正实现“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的共富局面,激发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参与开发乡村旅游的热情,开创了“合作社+农户+社会资本”的“培斜模式”。此前三年,村里社员人均年收入逐年上升,去年达到2.55万元。
在社员致富的同时,合作社实行统分管理,增加村财收入,采取“统一规划+土地流转+业主经营”的统分管理模式,通过乡村旅游收入分成、农家乐租金收入、摊位租金收入、停车场卫生费收入等形式,增加村财收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财收入去年达128万元。
村里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了精准帮扶贫困户。开发乡村游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景区保洁工作,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全村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8人全面脱贫,初步实现从粗放“漫灌”到精细“滴灌”、从单一“输血”到持续“造血”的转变,脱贫成果更加巩固。
近年来,华锦先带领村民以合作社为载体,围绕村里的好山好水,全力打造全市乡村旅游新名片。在建设培斜村休闲农业产、加、销、游、学各个项目中,合作社经培斜村两委和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共同商议决定,由合作社承接美丽乡村的各项建设和营运生态乡村旅游工作,积极争取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扶持政策与项目资金,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基础设施成为乡村旅游保障。
目前,培斜村已建成集竹产业展示展销馆、培斜淘宝村、培斜农民创业园、培斜乡村森林公园、乡村农家乐、停车场、幸福长廊、溪流漫步、同心玻璃桥、滑草场、九溪庐漂流以及研学体验项目等吃住行游娱购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去年,培斜的游客数量突破100万人次。
近年来,华锦先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福建省基层最美人物”“福建省美丽乡村领头人”,2016年当选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