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儿女多壮志

——寻访长汀县策武镇当坑村的红色印迹


□ 王坚 文/图

初到长汀策武当坑,沉默的村庄平淡质朴如一本古旧的老书,直到我们不经意的采访,翻开风云四起的历史扉页,红色当坑才显现了真容。

“社祭下”的苏维埃政府

当坑村洋坑自然村的“社祭下”,原有一座两进三摆的宽阔古宅。1930年春夏间,为配合红四军在长汀境内“分兵发动”,洋坑村革命群众在中共长汀县委领导下,举行暴动,在此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

据古宅后人程千昌介绍,古宅原有东门、院坪、上下厅、左右横屋,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土地革命时期,程步祥和程步栋兄弟同情革命,积极支持“朝”字辈的子侄参加革命。程步祥的长女程五妹嫁到长汀城县前街毛家,女婿毛炳铭(乳名马养子)是原中共长汀城区支部书记毛钟鸣(原名毛炳耀)的堂弟。在毛钟鸣等人的影响下,程步祥的长子程朝文参加乡苏政府工作,后来因苏区“肃社党”运动在四都蒙难。三子程朝魁以教书为掩护,传播革命思想,担任秘密交通员,后在汀州城去世。程步栋之子程朝先参加红军后无音讯。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势力复辟,程家因为设过乡苏政府,亲人参加革命工作,被迫举族外逃到顺昌一带谋生。

据当坑村党支部原委员程荣仟(91岁)、老党员郑家兴(93岁)等人证实,社祭下程氏祖屋设过乡苏维埃政府确定无疑,程步桃、程步银先后担任乡苏主席。如今,因年久失修无人居住,乡苏旧址完全坍塌辟作农田,只留下星星点点的回忆在村民口中相传。

洋坑走出的“委员长”

洋坑程氏宗祠坐落在村中西北角一处山窝,曾任苏区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的程步发就生长在此。当坑村委会主任程火荣介绍,程步发是其曾祖父程步炳的亲弟弟,但家族对其事迹一无所知。记者寻找知情人和史料,得知程步发1895年出生,高小文化程度。成年后来往于长汀城与乡村之间从事土纸买卖。因生意往来,结识了长汀党组织早期领导人段奋夫、王仰颜、毛钟鸣等人,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秘密活动,于1928年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据《闽西工人运动史》记载:“1932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全省职工代表大会,宣布成立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地址位于长汀城关水东街张家祠。”1932年7月至1933年7月,王德铭任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时,程步发任宣传部长,兼任纸业工会和手工业工会负责人。据王德铭解放后回忆史料,1933年1月中旬,中华全国总工会在瑞金叶坪召开闽赣两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干部)联席会,全总执行局委员长刘少奇、组织部长陈云、宣传部长梁广等出席,程步发随王德铭参加了会议。1933年初,刘少奇由上海进入中央苏区,福建省职工联合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时在水东街开办“程亮和酒庄”的老板程震,是程步发的宗兄,也是省苏执行委员程朝远的宗叔。经程步发、程朝远等人的引见,程震受到刘少奇的接见和鼓励,从此更加热情支持革命。1933年7月至1934年4月,程步发受命担任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程步发随福建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各级苏维埃政权工作人员,进入四都山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春因孤立无援,弹尽粮绝,最终部队被打散,主要领导全部牺牲,程步发在战斗中英勇就义,年仅40岁。

开国大校来“趁茶”

据长汀程氏宗亲理事会会长程斌介绍,策武当坑洋坑自然村与濯田洋赤赤告自然村的程氏是血脉相承的一家人。由于程朝远(赤告人)、程步发(洋坑人)等苏区高级领导干部的影响带动,许多程氏族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濯田赤告籍老红军、原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程朝章(开国大校)和原四川江津军分区参谋长程朝先(开国上校)先后两次返乡探亲,每次都是从洋坑路过。作为现场见证人,程荣仟印象深刻:“程朝先于1955年、1965年回乡,程朝章于1958年、1960年回乡。当时交通不便车辆不通,他们由长汀县、濯田公社武装部工作人员和随身警卫员陪同,步行从当坑、洋坑上山往赤告走。每次路过洋坑都在程步桃家‘趁茶’(客家话“炖茶”的意思)歇脚,他们之间的宗亲血缘和革命友谊很深。”

程步桃1898年出生于洋坑,初小文化程度。从小与堂兄程步发等人做纸务农,因在长汀城中出售土纸,结识了中共长汀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后成为当地秘密农会和铁血会的骨干,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初,程步发、程步桃等人在当坑组织农民暴动,没收地主土豪家产分发给穷苦群众。程步桃先后担任乡苏贫农团主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后调任赤田区(今策武镇)苏维埃政府工作。后因红四军转战各地,策武地区的反动民团乘机反扑,乡苏被迫撤入高山地区的赤告一带隐蔽。

程步桃克己奉公,工作积极,1932年奉命调任连城县苏维埃政府(时设连城新泉)任总务,后任县苏财政部长(据程步桃、程步银生前回忆材料)。1934年夏秋间,程步桃参加中央苏区东大门松毛岭保卫战,同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随福建省党政军机关和各级苏维埃政权工作人员进入四都山区坚持游击斗争。后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由红军医护人员抢救治疗,伤愈后避居他乡。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后,辗转返乡,一边务农一边等待党组织新的命令。

1948年前后,程步桃暗中联络失散的革命同志,积极配合游荣长、钟德标等人领导的革命武装开展活动,参加了解放长汀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程步桃积极参与当坑地区的“剿匪”斗争,因表现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后因历史原因,程步桃没在家造纸种田,晚年以替群众钉做谷砻为业,人称外号“钉砻二二”。1981年因年老病重去世,享年83岁。

特殊使命的地下交通站

从地理位置看,赤告位于高山腹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洋坑则处于相对低海拔的盆地,是直接面对反动势力的桥头堡。无论从宗族血缘还是敌我斗争的需要分析,赤告都是洋坑最可依赖的“后方”。由此,洋坑的地下交通站应运而生。

在洋坑村程氏祖祠一侧,77岁的程天荣站在自家的祖屋前讲述往事:“我们家紧挨通往赤告一带的古道,又有茂密的后龙山藏身掩护,遇到紧急情况便于转移,当年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站。我的生父程朝清从小就担任交通员,程荣仟等老村干部都知道内情。父亲高小文化,记忆力惊人。16岁就担任赤田区苏的秘书,掌管区苏的红旗和印鉴。主力红军长征后,父亲奉命留在苏区打游击。

“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父亲回乡在上寮坑开办纸槽。叔叔程朝俊在苏区时参加红军,后来在战斗中被打散,历尽艰辛回到家中。因为叔叔与策武民团团总有亲戚关系,兄弟俩才没有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为了保护洋坑宗亲的利益,父亲和程朝魁等人先后和各地的反动民团头子签订协议,所以,在白色恐怖下,洋坑始终没有遭到反动势力的摧残。

“后来,长汀地下党组织决定利用我们家族和策武民团团总的姻亲关系,授意父亲出任‘白皮红心’的伪保长。1949年因怕亲人受到牵连,家人把偷偷藏在屋顶的区苏红旗和印鉴烧毁了,失去了珍贵的历史见证实物。父亲离世后,我由养父程朝陞收养。养父曾经是红军某部的连长,作战勇敢,后来在长征路上负伤被俘。1980年代落实政策,我养父朝陞、叔叔朝俊都被评为失散老红军,享受民政定补。”

山乡儿女多壮志。重新唤醒的山村红史,一幕幕次第重现在我们的眼前。当年肩负特殊使命的地下交通站只剩下几片破败的土墙,洋坑通往赤告的古道早已无人通行长满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