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先”笔 着“新”墨

——我市全面推进实施河长制纪实


11月9日,武平县下坝乡河长办联合中山镇河长办、民主乡河长办开展上下游生态联动现场工作会,通过上下游联动,共同探索联防联控机制,深化“幸福河湖”建设,这是龙岩市常态化推进河长制实施,不断完善联动共治的缩影。

龙岩,地处东海之滨,闽地西隅,90年前,这里的逐梦人以敢为人先的壮志,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闽西红。如今,这里的逐梦人又以勇立潮头的豪情,为新时代生态环保攻坚添上一笔龙岩绿。

落笔于先,勾勒幸福工笔

龙岩,作为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源头水水质如何直接影响三大江沿岸的厦门、漳州、三明及广东梅州等地。然而,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龙岩的水环境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中心城区小溪河铁锰长期超标、棉花滩水库水葫芦铺展连绵……水域恶疾,不仅严重影响着龙岩市民的饮用水安全,更影响龙岩在三大江中下游沿岸百姓中的形象。

正视问题,刀刃向内。2014年,龙岩开始探索推行河长制,打响生态环保攻坚战及“清水翻身仗”。2017年2月16日,龙岩在全省率先出台《龙岩市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方案》,并于同月率先在全省实行河长办实体化运作。龙岩“治水”战役再出发、再深化,一场从小着手,由点及面,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要抓手的“治水”战役于当年全面打响。新罗区小溪河成了龙岩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通过综合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小溪河实现历史性转清,2018年全年流域功能达标率为100%,Ⅰ-Ⅲ类水质比例达88.9%,而后,水质持续稳定达标;2019年小溪河被龙岩市河长办评为市级“美丽河流”。

一隅可见一域。实施河长制以来,龙岩境内3条主要河流22个国省控(考)断面Ⅰ-Ⅲ类水质达标率达到100%,Ⅰ-Ⅱ类水质比例提高到77.3%。省定82个小流域监测点位Ⅰ-Ⅲ类水质比例提高到93.9%;市、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3个主要湖库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

功成?不!龙岩逐梦幸福河湖没有暂停键,更没有停止键,有的只是加速度。

2020年5月1日,全国首部专门系统规范实施河长制的市级地方性法规——《龙岩市实施河长制条例》正式施行,龙岩再次走在前头,以地方人大立法的高度,使龙岩市河(湖)长制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全力推进河长制向“河长治”迈进,《条例》对促进龙岩加强河湖保护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国地级市开展河湖长制工作提供有益实践探索。

2020年9月1日,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龙岩市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谋划未来三年河湖长制工作。《方案》聚焦河湖“四乱”、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工业污染、城乡污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河道生态、水土流失发力严管,落实“1+X”河长巡河履职机制、联合督办机制、问题闭环销号机制、督查约谈问责机制、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五项工作机制,明确2021至2023年河长制工作目标。

一次又一次在河长制推进工作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头,龙岩,凭借的不只是敢为人先的胆气,更有突破创新的智慧。

着墨于新,渲染山水意境

先手者未必占先机,占先机者必是创新者。龙岩,以创新的智慧,推动自身在推进河长制工作中不断走在前头。

2017年《龙岩市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方案》出台,龙岩即在全省创新实行“双河长”制,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河长,市长为总河长,各县、乡比照实行;启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治河方略,在设立市县乡三级河长的基础上,将河长体系延伸到村级,增设村级河长。

信息化,大数据,治水怎能少得了互联网。诞生诸多互联网大咖的龙岩,在全省地级市中创新首建河长信息平台——龙岩河长通,设立随手拍,对接“e龙岩”不间断收集处理群众涉河涉水诉求。2019年,进一步优化河长制管理信息平台,补充完善“一张图”,增强平台统计功能,通过安全三级等保测评。3年来,平台累计收集处理主要涉河涉水诉求9764件,基本两天内办结,群众评价满意度达99.2%。

闽西、赣南当年共同开创全国最大的苏区——中央苏区。如今,龙岩开启闽粤赣边联动治水模式,创新推出“6+1”边界联防治水工作机制,武平县牵头召集广东蕉岭和平远、江西寻乌和会昌“三省五县”建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签订《关于建立闽粤赣边生态保护区域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新罗区与漳州南靖等地建立九龙江北溪联合治理机制;长汀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在汀江流域、闽江流域、赣江流域分别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

创新在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也在于融合。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龙岩市将“党建+河长制”工作作为“党员活动日”的主题内容之一,定期开展巡河护河清河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促进河长制工作长效化、常态化;

——创新人大代表监督机制,市人大主动作为,建立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监督小流域整治机制,综合运用视察、问询、专题报告等形式开展专项督查,全力推动河长制落实和小流域水质跨类提升;

——创新三级“河道警长制”,按区域配备市县乡三级“河道警长”,设立河道警长办公室,明确河道警长工作职责,协助河长做好所辖江河湖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创新“一河一检察官”“护河法官”制度,健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有效促进河长制实现“合而长治”。

——山水同治,成功打造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权改革“武平经验”保护源头活水,遏制水土流失,为保三江源头活水奠定扎实基础;

——创新河(湖)长制“小流域单元”运行机制,开展“美丽河流”创建,通过流域内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工程,提升小流域景观,扮靓乡村景观,助推乡村振兴;

——垃圾分类与河长制工作紧密结合,统筹河道保洁与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垃圾兑换超市,大力推进城镇垃圾无害化治理,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同时实现全市134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成立巾帼护河队135支、2500余人,不断推进区域联防联治和群众共防共治;设立企业河长,鼓励个私企业主,主动担起环保责任,认养河湖,争当企业河湖长……

漫步汀州湿地公园,这座蜕变于“火焰山”上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或春风拂面,或层林尽染,无不诉说着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泛舟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听百鸟争鸣,看千杆竞钓,只有曾经参与到龙湖水环境治理中的每一个人,才能体会到清澈如斯的来之不易。都来了,浅底的游鱼,临岸的鸣虫,低翔的水鸟,奔走的健兽……它们都来了。水,万物之源,善利万物而不争。落“先”笔,着“新”墨,龙岩人正一步步把幸福河湖梦实现。

(龙岩市河长制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