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谣水口村谣圳


□ 邱明

杨家坊有一首自古流传的村谣,道的是杨家坊的风水地貌,说到水口提到了圳。

登高俯瞰,山川一览尽入画。

此地属武夷山西部余脉,沟壑峻岭交错纵横。闽道更比蜀道难。福建七山二水一分田。先人逐水而居,择地而垦,创子孙百世基业不易。连南河直下朋口,到陈屋坪被荷树岬岭横堵,转个u形大弯,自大庵下石山前,径奔狮形山、象形山。河流从两山辟出,倾泻而去,于狮形山这头留下一片近4公里长的盆地。可以想见杨家坊开基祖九二郎、九三郎兄弟当年发现这片风水宝地是何等兴奋!

横岗岃似大象伸出的长鼻,西边山脉极像少女头上两个尖角发髻,髻峰绵延,背脊隆起,矮螺星、竹子螺星相伴,五百米海拔朝南、朝东、朝北递降,或蜿蜒或直扑,拢千亩盆地于怀。山脉像龙,螺星似鳍,与双螺峰相对东岸四岭并列,宛若笔架。这些构成了“双髻来龙”的风水格局。“前有笔架山,后有双螺峰;上有禾仓石,下有狮象把水口”的村谣编排出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曾有不少氏族在此短留暂驻,遗下一串土名:邓家坊、彭屋街、张屋坪、黄松岗、温坑、曹碓垅、蔡兰坑、曹屋坑口、大林屋、林亭等。不知何故,他们先后搬离。只有杨李两姓,历雨经风,开枝散叶,子孙绵瓞。

人杰方地灵,家族文化道德水准如何,关乎风水行运。人们常说德位相配,后裔昌盛。杨家坊5700众,连南第二村,便是鲜活见证。

全村四五十座大小宗祠,“迹自镛州发,家从石壁来”“宅兹灵宇,鉴我精禋”“辟地枌榆古,基祥葛藟繁”,道出氏族源流,传世精神。“三公世泽,四知家声”“家传清白,世济经纶”为后裔子孙耕读、处世、修炼立下信条。驻足其间,一呼一吸都是道德文化的古老气息。

地理格局,难臻完美。连南河近在咫尺,山麓沃野却缺水浇灌。如何破局?杨家坊先人走遍坡坡岭岭,发现山背西南小溪与大河交汇有较大落差,于是截流凿渠,山川改势,圳水倒流,生机顿发。

历数代人不懈努力,渠水自西倒流北上,匠心独具有创造意义的水利工程终于问世。一条3公里长,宽深米许的小圳,成为千余亩农田灌溉和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它规模不算大,但在水利开发运用上和伟大杰出的都江堰、灵渠工程一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畏精神与智慧结晶。

一渠活水成就了杨家坊。倒流圳是风水圳,带给杨家坊福祉多多。田畴扩垦,旱涝不愁,稻香菽黄,人丁兴旺,杨家坊儿女亲切地唤它为大圳水!于是“杨家坊,好村乡,大圳水,倒流上”成了村谣的开头首章。

大圳开建,从竹筒木槽土沟,到渡槽涵洞砖砌石筑,其延伸完善,岁月漫长,付出多少艰辛困苦与努力,凝结了许多的善行义举慨然捐助,才有千年圳水倒流,淙淙不息的灿煌景观。

凡山村,有水口。水口在村口,村口未必是水口。水口有水口的讲究。

水口有树,荫郁劲遒,数十上百簇拥成林。

水口有路,或曲或直,通村过墟。

水口是一方圣地,依村人崇仰或设龛台祭祀土地伯公,或拜树为神求子祷福披红彩点香烛。

杨家坊水口,在狮象把守,车田坪大垅坪交界,一片松林之处。

走过百亩荷花田,左拐小山丘,松树葳蕤,苍劲挺拔。于岗头眺望,河对面是205、319国道重合线,分岔有单孔桥,桥头有亭有路通往良坑。狮象雄踞,一河奔腾,田畴起伏,阡陌纵横,屋舍连片。水口气势端的不凡。转身回望,杨家坊地处河谷,南北狭长、笔架诸峰逼迫,滔滔大河犹如天堑,水口东西路阻,不能不给杨家坊带来缺失遗憾。

杨家坊人总想改变这种格局,2001年,有善士倡导率捐,各界人士纷纷响应,筹集了24.5万余元,在横岗岃东侧连南河上建了一座长78米、高7.8米、宽4米的石拱桥,把横岗岃东边的象山鼻孔连接到河对岸。大桥建成,水口路畅,岸土相连,豁然成片。方便了乐江村及车田坪、大垅坪的农业生产,缩短了太平庵古寺、石门山和猫头石的距离。后续的大垅坪水电站拦河坝建成,湍急的水流蓄积成湖,波光潋滟。萦系杨家坊人心头几百年的美好愿望终于实现,四时春风回荡。村民们把桥命名为回春桥;并在桥头立匾,表彰义举,昭承后代。

倒流的大圳水,水口的回春桥,展现了杨家坊人改变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回春桥屹立两岸,大圳水滔流不绝,朗朗上口的杨家坊村谣会把它们一直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