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辈在朝鲜的战斗足迹


□ 刘玉桃 文/图

2020年11月15日,是我的父亲刘福茂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非常遗憾,作为一名曾经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毅然决然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英勇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他没能等到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的这一天。

但父亲又是幸运的,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和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作为子女,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1950年1月父亲从家乡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参军入伍,1950年12月入朝前,父亲在江西省军区汽车大队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后自愿要求调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47团修理连改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汽车18团(属志愿军后勤第二分部管辖)。1953年停战后,他还留下来帮助朝鲜战后恢复重建,1955年冬,因工作成绩突出,立三等功一次,直到1956回到祖国,六年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朝鲜的山山水水。回国后,他获得的第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颁发的,最后又在福建省政协工作了几十年直到退休……

2019年8月,我有一个机会去朝鲜。临行前,父亲一再叮嘱我,“这次你一定要替我去看看,感受一下我们曾经浴血奋战的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于是,我决心在朝鲜追寻志愿军的战斗足迹,缅怀那段光辉岁月,完成父亲的夙愿。

那一天,列车从丹东火车站出发缓缓驶上中朝友谊桥,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70年前父亲从这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情景。车行前方右侧出现了一座被炸得只剩一半的大桥,那便是著名的鸭绿江断桥,桥上的累累弹痕成为抗美援朝沧桑历史的见证。左右两边横跨鸭绿江的新桥和旧桥,把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人们面前。列车行驶6分钟,便抵达朝鲜最大的边境城市——新义州。列车又行驶了五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平壤,平壤火车站就是1956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建的。

走进位于平壤的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一长排摆放在地上炸开了花的炮弹顿时把我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50年至1953年,美军轰炸机在平壤上空投下了42.8万枚炸弹,当时平壤人口仅4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市民都承受了一颗以上炸弹的袭击。同时,美军利用其空中优势,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持续发动了被称为“绞杀战”的空中封锁战役,这一战术在二战中对意大利和德国都曾取得相当成效。然而,志愿军以防空、抢修和抢运三位一体展开反“绞杀战”,保障了后勤补给线的畅通。

彭德怀曾多次表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前方广大指战员的功劳算一半,后勤保障的功劳算一半。我的父亲就是后勤补给线上的一员。当时战况多变,部队前进快,运输距离长,车辆损坏严重。为此,志愿军先后组建了10多个汽车团入朝。1950年恰逢50年不遇的严冬,夜间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据父亲回忆,“当时天寒地冻,大家却衣衫单薄,对我们这些南方兵来说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但那时因为年轻,心中又有保家卫国的激情和责任,也就不觉得那么冷了。”面对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异常艰巨的作战任务,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部队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为前线输送枪支弹药、被服给养。往往一次运输任务结束后,运输车就损坏了十几辆甚至几十辆。父亲他们就随着部队插入敌人的心脏,夜以继日、想方设法抢修车辆。战场上物资匮乏,就连如今看来很不起眼的螺丝都被当成宝贝使用。为避免汽车零件供应不上,他们看到沿途损坏的汽车,就把车上能拆的零部件都拆下来,经常零件被拆光了,最后只剩下车架子。在此期间,父亲还多次回国购买各种汽车零件。喊着“随炸随修”“每件物资都是人民的血汗”“多抢一分钟就多一分胜利”的口号,父亲所在的汽车团就这样凭借自身的艰苦努力与各方面的帮助,完成了数百辆各种汽车的修理工作,保障了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父亲总说:“虽然装备落后,但那会儿大家心里都有股劲儿,就像毛主席说的‘我们的部队钢少气多’,所以我们还是赢了。”

为了铭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丰功伟绩,朝鲜于1959年10月建成中朝友谊塔。伫立在庄严肃穆的纪念塔前,我们一字排开敬献鲜花并三鞠躬。看着墙上大幅的上甘岭激战场面,翻阅阵亡志愿军名册,念及在朝鲜献出宝贵生命的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想到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将青春永远定格在那里,长眠于异国他乡……眼泪就禁不住地哗哗流下,心中默念:最可爱的人,祖国的亲人来看你们了,祖国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

“我永远怀念那些死去的战友。很多烈士当时还没到成家年龄……”父亲每每说起这些往事就热泪盈眶,“我很庆幸能活着回国,见证祖国的腾飞,还看到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的盛况。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有尊严。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半个多世纪过去,这首歌一直激励着父亲。他也始终把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言传身教激励我们子女传承下去。

中国人民志愿军舍生取义的精神,朝鲜老百姓也看在眼里。在父亲的回忆中,朝鲜老百姓对志愿军很好,经常会帮忙做饭,送自家的泡菜给他们吃。

虽然战争硝烟已经远离朝鲜半岛60多年,但战争阴云一直没有消散。当大巴驶入位于“三八线”以南5公里、距离平壤约200公里的板门店,密密麻麻的铁丝网映入眼帘,岗哨里站着荷枪实弹的哨兵。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因1953年7月27日的朝鲜停战谈判在此举行而闻名于世。严格来讲,板门店是该地的地理地名,“共同警卫区域”才是正式名称。为避免双方发生摩擦,停战协定规定:“确定这一军事分界线,双方各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便在敌对军队之间建立这一非军事区。”于是就形成了以军事分界线为中心、宽4公里的非军事区。为便于举行北南会谈,朝韩在1980年代中期分别在板门店分界线各自一侧修建了会谈场所,朝鲜取名“统一阁”,韩国取名“和平之家”;蓝色的房子为韩国管辖,白色的房子为朝鲜管辖。作为朝韩对峙的最前沿,板门店曾被曝光地雷埋设密度居世界第一。如今,绿树掩映中的朝鲜停战谈判和协定签署会场,时刻提醒着世人那段并未远去的历史。

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负重前行。这次不寻常的朝鲜之行让我深切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我们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