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甘岭走来的九死一生老战士
□ 记者 郑秋生 通讯员 吴昌奎 戴生晟 图/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0月23日,在长汀县铁长乡下张地村,今年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吕连葵哼唱起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依然铿锵有力,充满激情。 在下张地18号一幢土垒老宅里,吕老声情并茂向记者讲述起当兵及70年前入朝参战的那些难以忘怀的红色岁月: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汀县大队进驻张地剿匪,我帮助食堂到汀州城挑菜。有一天,一连班长杨烈跟我说:“小鬼,来当解放军吧!”这可是出身贫寒的我的梦想,当即答应下来。第二天我便穿上了军装,佩上枪支,随独立营转战汀东、北参加了铁长、南山塘等地剿匪战斗。随后,长汀县各区中队到龙岩整编,我在龙岩被选送参加司号员训练,因吹号嘹亮,又有气势,又被选拔到福州军分区。部队接到抗美援朝的命令后,我毅然决然地积极报名参加,从福州坐车,再到上饶换乘火车,5天后抵达鸭绿江边安东市(今丹东市)。9月初,我随大部队徒步跨过鸭绿江大桥,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经过20天的昼伏夜行,终于到达三八线附近的指定阵地——安峡里。
1952年10月14日,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我是23军73师218团一营三连的通讯员兼司号员,随部队负责守卫老头山300高地。我们依托犬牙交错的坑道,克服断水、缺粮、少药等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严重困难,打垮敌人一次次猛烈的进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当时美国的飞机不断在上空俯冲盘旋,“嗖嗖”的炮弹轰鸣震荡,“啾啾”的子弹刺耳呼啸,随时都可能血洒疆场……有一颗炸弹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炸开,气浪把我冲出四五米远,把我摔成了脑震荡,但我命大,没有牺牲。那真是尸横遍野、血雨腥风呀!11月25日,战役结束后,我又随部队驻扎在安峡里281.2高地。
1956年正月初四,我跟随部队撤离朝鲜回国,复员回到老家张地,先后参加了电站、汀铁公路、门卫等多项工作。现在年纪大了,就回到老家,种点菜养个鸡,加上国家发给我一个月1000多元补贴和每月15元的医疗费,就待在家里享享清福。
尽管年逾九旬的吕老年老耳聋,白内障造成视力不好,脚有风湿病走路不便,去年中风还留下后遗症。但是,他仍然念念不忘党和政府的培养。他说:“抗美援朝战场异常残酷惨烈,志愿军官兵不怕流血、不怕死,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真的来之不易,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