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建:
巧做“调和剂” 甘当“出气筒”
□ 通讯员 张春波 李碧英
一件件疑难信访事件得以破解,一桩桩矛盾纠纷得以平息……扎根信访一线23年,有时巧做“调和剂”,有时甘当“出气筒” ,耐心倾听群众呼声,认真解决群众诉求,他如工匠般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把信访工作做好,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他,就是上杭县公安局信访室民警张文建。
10月21日,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文建把自己所在的信访室打造成了全省公安信访接待场所“示范单位”,个人也先后获得省公安厅、龙岩市政府、龙岩市公安局、县政府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表彰,2019年在化解信访积案工作中成绩突出,获市公安局嘉奖。“这些荣誉光环的背后,是张文建把法理、真情和责任扛在肩的无私付出……”上杭县副县长、公安局长徐卫清介绍说。
化解一大批疑难信访案件
张文建从事信访工作前是一名派出所所长,1997年7月,到县公安局办公室下设的信访室从事信访工作。初来乍到,面临着诸多困难,他主动钻研业务,自行购买法律书籍学习,查阅资料,向同行学习,向专家请教,经过一年多的磨砺,他成了信访工作的法规政策“一口清”。
2017年6月,傅某因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断上访,越级上访。张文建不断地和信访人傅某耐心沟通,并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就交通法规和行政诉讼法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详细讲解,引导信访人傅某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诉求。信访人傅某听从张文建建议,提出行政复议,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诉求,最终停访息诉。
在张文建看来,要打开对方的心结,就要怀揣一种关爱的情怀,设身处地为信访人着想。在处理长达11年的朱某林信访积案时,张文建通过立足上访人的角度立场,真心考虑上访人的心理感受,以情感化,以理服人,慢慢地消除了信访人的心理疙瘩,打开了心结,当得知信访人生活困难后,张文建积极多方汇报奔走,帮其申请信访救助金,为朱某林解决生活困难。信访人被张文建的真情感动,签订停访息诉协议。
在信访岗位的23年,张文建巧当“调和剂”、和事佬,共督导办理信访件3289件,办结信访事项3253件,化解积案31起,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682件次,协调申请救助金38万元。
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群众诉求合理的尽力解决,诉求过高的用心疏导,确有困难的尽心帮扶。”这是张文建在自己工作笔记本写上的三行大字,以此勉励自己对信访工作用真心、动真情、做到位。
2019年,江西省九江市一位老大爷来到上杭县公安局信访室,张文建热情地接待了他,耐心听取了老人的陈述,原来老人专程从江西来到上杭寻找失散10多年的战友,根据老人提供的一些零碎信息,张文建通过公安大数据,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排查、筛选,最后发现稔田镇有一人与老人描述的情况较为相似的户口信息。随后与稔田派出所联系核实,经核实,那就是老人苦心寻找的战友。
其实,像这样的贴心事还有许多。23年信访工作,张文建通过信访渠道为求助群众联系外省市信访部门发函180余件成功寻人13人,道过信访呈报局长,组织前往外省成功解救人员3批6人,帮助外省市信访群众在上杭县辖区寻亲访友23件。
“老百姓找到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张文建说:“碰到我们没办法马上解决问题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公安机关的真诚。”正是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真诚以待让上访者感受到了公安机关的温暖。
甘当“出气筒”“顺心丸”
23年来,张文建遇到各种各样的群众,经历不同的突发状况,有蛮不讲理诋毁谩骂的、也有喊冤叫屈痛哭流涕的。面对这些群众,张文建总是微笑相迎,扮演来访群众的“出气筒”、“顺气丸”。坚持不争辩、不还嘴,默默地倾听,认真地记录,以和风细雨般的言语缓解对方的激动情绪。
2019年5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来到信访室,这位老人家里的牛损毁了本村陈某如果苗,老人的儿子与陈某林私下达成损失赔偿并履行。老人获知这个赔偿协议,认为不合理,要求公安机关立案追究陈某如敲诈勒索法律责任。得知不符合立案程序后,老人扯着嗓门直接训斥怒骂,俨然把张文建当成仇敌。张文建没有立刻回声,他很客气地安抚他坐下来慢慢说。“当对方怒不可遏,你就要倾听多一点、多安抚一些。如果这个时候接对方的话,反而会把情绪弄得更激烈。”张文建把一杯热茶递到他手中时,一口一声大伯与他拉家常,以法释理,耐心做其思想工作。经过五六个小时的沟通,终于讲通了,老人主动停访息诉。
“进门磨破嘴,出门跑断腿”还经常“受气”“受罪”,有人问他:“你有没有想过要放弃?”张文建回答说“有时候我也会有些迷茫,但一份责任支撑着我,想到如果受了委屈的群众把气撒到我身上,气顺了,就能多办结一起信访案件,社会就会多些和谐稳定,就觉得自己受的气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