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退潮”难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8.98万亿元,相比8月末压缩了4450.81亿元,环比下降4.72%。这是最近连续5个月的压降结果,也是自2019年以来首次低于9万亿元。
从规模看,今年年初的流动性宽裕环境滋生了结构性存款的套利行为,结构性存款规模不断攀升,至4月末首次突破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今年6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再次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明确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
在严监管政策下,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自今年5月份开始逐月下降,至8月末首次低于10万亿元,降至94202.58亿元,完成了在9月30日之前将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至年初规模的目标。
中小银行是负债端压力较大的银行群体,也是此前借助结构性存款揽储的主力军。正因如此,从近5个月的压降结果看,中小银行成为此次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的主力。而且,9月份国有大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较8月份有所反弹,单月增加了1176.67亿元。
整体看,如果按照在今年年底之前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的既定目标,中资银行四季度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的压力较前期更大。
华泰证券认为,短期来看,结构性存款价格敏感度较高,过快压降可能引发部分中小银行遇到流动性问题,这些银行的债券、同业资产包括债券定制化等将首当其冲,面临一定的被动抛售压力。中长期来看,结构性存款监管可能通过影响监管指标的方式对中小行信贷投放能力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企业出于套利目标而发债也将减少。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