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锅灶始


□ 邱云安

老家坐落在群山之间,青山隐隐,村中一小溪穿村而过,那蜿蜒的山路尽头,袅袅升起的炊烟,牵引着荷锄的农夫、骑牛吹笛的牧童、浣衣归来的农妇,还有提篮摘菜的老妪。喷薄的朝阳,打着哈欠的远山,薄薄睡梦中的晨雾,炊烟与鸡啼袅袅生起,随风而动,唤醒了山村迷迷蒙蒙的晨。

顺着那炊烟往泥瓦屋里的烟囱寻觅,只见那长长的烟道下面,是一口被抹布擦得油黑发亮的柴火土灶。

老家的那口柴火土灶,相当简易,用自制的泥砖砌成。所谓自制,是农村里买不起那种土窑烧制的青砖,自己用黏性极强的黄泥浆和切碎的稻秆搅拌均匀,放进用小木板钉成的泥砖模具里用脚用力踩结实后经太阳晾晒而成。这种自制土砖保暖,用它搭灶,锅洞里的热气不容易散发出来,坐在灶头前烧火做饭,不会感到太热。加上这种土制砖就地取材,简单方便,耐久实用,大多农村的灶台都是采用此砖砌筑而成。

农村里对砌筑灶台十分讲究,选个好日子,目的是图个好灶(兆)头。好灶头省柴,聚火,保平安。柴火土灶挤在厨房一角,挨着两面相邻的直角墙而建。泥水师傅先是铺好灶基,接着铺泥砖,灶台大概在八十厘米到一米左右,泥砖砌筑成型后,灶台表面用白石灰粉刷,光亮洁白。大多家庭通常是筑双眼灶,灶上坐二口大铁锅,靠近灶门的前锅通常用来煮菜烹饪,既煮猪食,又煮饭煮菜,后锅屯水用来煮洗澡水。灶口一般是两个,上面一个是放柴的,下面一个是出灰的。灶台上砌筑有放置煤油灯、火柴等的凹槽,灶台一侧的灶身中间则向内缩进十厘米左右,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凹槽,凹槽上可以借着灶火的温度用来烘干棉鞋袜子等小物件。土灶一侧堆放着生火的柴火、豆杆、树叶、枯草等用柴,随季节变化轮番塞进厨房。灶门前通常都放一长条凳子,供生火取暖的人就座。火扇、火钳、火铲、吹火筒等倚在灶膛口的角落里。锅的上方从二楼楼板底部的木椽子上系一条长绳子垂下来悬挂锅盖或者竹篮子,竹篮子上通常放置猪油渣、辣椒、姜、大蒜头等配料。灶台旁边是一个储水的大水缸,水缸上放置用杉木做成的切菜板,用葫芦做成的水勺放在菜板上面。灶台的排烟系统在筑墙时就在墙体预留好两条烟道,烟囱口在瓦屋顶,生火时一股炊烟从烟囱里井喷而起,伴着夕阳,缕缕炊烟,袅袅娜娜,在晚风中飘荡。

烧火是个技术活,既要将饭菜烧熟,也不能浪费了柴火。有时灶膛里潮湿或者氧气不足,就要吹火筒和火扇交替使用,先是用干松毛引火,柴刚刚点着火,火苗蹿起后,用吹火筒轻轻吹,火势旺起来后,用火扇使劲扇,直至灶膛里燃起熊熊大火。要是火没有生旺,灶台里吐出来的浓烟熏得你够呛,厨房本就小,那黑烟把整个墙面都熏得黑黑的。

我常坐在灶台前,不停往灶膛里添柴,将灶火烧的很旺,仿佛土灶里烹煮的是青天白云,油炸的是新鲜空气,粉蒸的是悦耳的鸟鸣,母亲则将自家菜园中采摘的各色蔬菜,为家人烹煮一日三餐。草木的清香味和食物的香气氤氲散开,令人垂涎欲滴。烧柴草枯枝的土灶,煮出来的饭菜,香甜可口,确实比现在用电磁炉、电饭煲、液化灶做出来的饭菜好吃,我想是因为土灶烧柴火力威猛,赶工,火候均匀、到位,加上乡下的山泉水甘甜,食材新鲜、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原因吧。

土灶对于缺衣少食的我们是个宝。小时候,感觉冬天特别冷,我们兄弟几个,还有母亲、婶婶、叔婆等,饭前饭后总喜欢围坐在温暖的土灶前,一边烤火,一边烤番薯、芋卵子或者新鲜嫩苞谷吃,在寒冷的冬天里,坐在灶头前烤火煮饭吃饭拉家常,是件很温暖幸福的事。洗了鞋子袜子,一时没晒干,我们也会拿到灶台侧旁的凹槽里,或者干脆在灶坑里,搭上几根树枝,烘烤鞋袜,鞋袜的臭味在柴火的烘烤下散发出来,虽然味道令人作呕,但是大人们一点也不嫌弃,还不时地翻动臭袜子,直至烘干。

吃着土灶坑里烤出来的番薯、苞谷、芋卵子,我吃出来的,全是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