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牛皮寨


□ 廖金璋

春天,我回了一次久别的牛皮寨,既熟悉又陌生。迎面扑来的是温暖的春风,还有山花淡淡的清香。

牛皮寨是闽西长汀县古城镇的一个小山寨,距离古城镇10公里。村里水泥路纵横铺贯,电杆像卫士那样屹立路边,高高地擎着路灯。三四层高的钢筋水泥房都贴上瓷砖,日光下熠熠生辉。记忆中,牛皮寨山高水冷,村民住的都是泥瓦房,分布在小溪两侧,依山而建。因为田少产量低。村民的口粮不够吃,每年青黄不接时,还靠购买公社分配的回销粮,才能度过春荒。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漆黑一片,人们用煤油灯照明。过去的牛皮寨给我的印象是:交通不便,贫穷落后。

年纪较大的村民都还认识我,无论男女见了我都很高兴。他们告诉我,现在党的政策真好,种地不仅不要交征购粮,还给农民发放种地补贴,鼓励大种大养,农村也实行医疗保险。老年朋友们说得眉开眼笑,心花怒放。他们又说,现在村里虽然许多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但老人们生活无忧,家家有电视,人人有手机,闲时看看电视,也很快活。如果想孩子了,打开手机马上就可以跟远在外地的孩子通话,视频聊天,真是“天涯若比邻”。

说到尽情处,大家开怀地笑着,朗朗的笑声透露着他们过得很幸福。

牛皮寨的村民非常淳朴。当年我作为知青,被公社派到这里教书。当地里收成时,有人给我送来一篮子地瓜,或是几个芋头,甚至在山上采了野果,挖了冬笋,也有人给我送上一些,让我分享。后来我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县城中学教书,虽然离开了牛皮寨,但不少村民上城时会来看我,常给我带来喜讯:村里通了电有了电灯啦,村里把田和山分到户啦,村里开了公路可以通车啦,村里有了电视、电话啦,村里人用上了手机,逐渐富裕起来了,很多人买了摩托,有些人还买了小车……

牛皮寨人充满了幸福感,我真为他们高兴。

我去了当年生产队老会计家里。老会计今年81岁了,还十分健壮。他当了曾祖父,有了重孙,四代同堂。他家的老大是我当年的学生,如今是国家公务员,在县里担任某部门领导;老二大学毕业后在厦门工作,如今是某国企老总;老三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婚后和媳妇到东莞打工,2005年回乡承包了一座山场种果,树下放养河田鸡,圈起了一个两千多只鸡的养鸡场,效益很不错,现在每年收入七八十万元。老会计很高兴,笑道,改革开放以来,大家放开手脚干,只要踏踏实实,行行出状元哪!我赞叹道,你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啊!老会计呵呵地笑着,十分得意的样子。

中午,我在老会计家里吃饭,发现他家是烧液化气做饭的。我问,你们不烧柴了?老会计回答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村里人都用电或烧液化气做饭,大家不再上山砍柴了。原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转变,生态保护意识大大加强,全村实行了封山育林,再也不乱砍滥伐了,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想不到,传统的炊烟竟然在山寨里也消失了,如今山林茂盛,绿意盎然。我在心里想:绿水青山真是金山银山,人们怎不过得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