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澎湖副将温兆凤阵亡释疑
□ 林震明
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坐落在梅花山南麓,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当地族人视为神圣的温氏家庙就坐落村中。家庙前厅与后厅之间的两侧围廊上摆放有历代皇帝封赐的十二块牌匾,内容为:士大夫、诰授奉直大夫、礼部会试、布政司理问、诰授昭武都尉等恩遇和文武官职,墙上所还贴有数封战功捷报,所有这些都展示了温兆凤等先辈给竹贯温氏族人带来的荣耀。
温兆凤,龙岩地方史志中记载的甚少,只有民国34年版《龙岩县志》“卷之十五武职”列有他的姓名,注明任澎湖副将,此外并无其他说明。笔者采访,综合各种资料得知:温兆凤,出生于乾隆年间,乳名文源(简称文),家境贫寒,早年念过四书五经,受过私塾教育,读书时天资聪慧,经常受到表扬。长大后因家贫受欺被迫离家出走,在永安小陶从事账房、政府文员等职业。他为人机警,衙门内有些官吏起草文稿、奏行公文、信札有疑难时,经由他斟酌修改,无不得体,就连官员衙内一些资历、功底较深的文吏也深为佩服,后因他人举荐由文职转为武将。在任期间,温兆凤以兵营为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加之精通文墨,谙熟战略,有儒将风度,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不断得到提升。从现有的资料看:离竹贯村不远的一座供奉泗洲佛的小庙里仍有当年温兆凤题写的一块牌匾,落款为“澎湖协镇都督府信官(信官是封建时代官员对神佛的自称)温兆凤叩谢。时嘉庆二十五庚辰(1820年)秋月”;在该村族人保存的《温氏族谱》中录有道光八年(1828)道光皇帝因其战功恩封温兆凤祖上三代的圣旨,其中称温兆凤是“钦赐花翎诰授武功将军,特授澎湖协镇都督府,福建安平右营游击”。竹贯村温兆凤故居大门的右方至今仍矗立一支不完整的石质旗杆(“文革”期间被破坏,后末端部分被盗),上刻“署理福建海坛(即今平潭,笔者注)水师镇标右营副总府、特授台湾安平协都(闽)府 加三级温兆凤立”字样。另外,龙岩图书馆现馆藏的清道光十五年原本、光绪十六年重修的《龙岩州志·卷十一选举志·武职补遗》中注有:温兆凤,龙岩人,以军功渐升,现任澎湖副将。
据《大清宣宗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五载:“道光十二年(1832年11月)见初六日(戊寅),谕军机大臣等:本日据魏元烺由四百里驰奏《嘉义贼匪滋事,添派官兵剿办,加拨饷银、军火、器械解往备用》一折,据奏“同知王兰佩”禀称:嘉义地方南至府城、北至鹿港一带,道路梗塞,文认不出不通。探闻台湾镇刘廷斌于初四日在嘉义城外与贼打仗,兵丁死伤甚多;刘廷斌亦受伤,未知驻扎何处?又闻护安平协副将周承恩、署澎湖协副将温兆凤俱于初三日在嘉义与贼打仗,亦有被害之说。……”
这则史料记载了温兆凤参与平定台湾张丙起义的事迹。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台湾的经济开发迅速,但清廷吏治败坏,使得台湾人民与清官府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屡有暴动起义的事情发生,可谓“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康熙年间,清政府在台湾设有一府三县,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两千,隶属于福建省。清政府在澎湖置水师协,辖左右两营,水师兵勇达两千人。副将是澎湖水师协的最高长官,职级为正二品。道光十二年(1832年)台湾发生旱灾,米价高涨,张丙等人9月底在嘉义店仔口发动起义,连续击杀嘉义县令邵用之、台湾知府吕志恒,并攻进嘉义县城,自称开国大元帅,改年号天运。短短一个多月,全台附和起义者多达两万余人。11月1日,福建陆路提督马济胜受命带兵两千多人赴台平乱。时任澎湖副将的温兆凤听从调遣,率兵参与平乱。到12月初各地动乱陆续平定,张丙被捕杀。由于当时信息传递不便,福建巡抚魏元烺在得不到确切下落的情况下,向道光皇帝奏报了温兆凤等将领可能阵亡的情况,遂有“亦有被害之说”一词。
据传,温兆凤晚年定居厦门,死后葬于厦门,在厦门小地名“后背坑”处传有后裔,遗憾的是其墓地迄今踪影难觅,其后裔与龙岩祖地的联系也已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