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一码”可追溯 体系建设进行时


□记者 刘玉荣 施薇 通讯员 赖文光

上一期,本报刊登了市政协委员林志娟等人提出的《关于构建我市“区块链+食品溯源”体系的建议》,认为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大数据溯源平台,破解食品安全监管的痛点、堵点,让监管更加智慧、透明和便捷。这个建议在龙岩是否可行?龙岩食品溯源体系建设的现状如何?9月17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区块链+食品溯源”仍在探索阶段

作为龙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回复委员的建议中表示,“区块链+食品溯源”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对于弥补现有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信息采集不标准,解决商品的真实性无法保障及信息的交互成本过高等问题,促进转变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流程及实现资源共享具有积极意义,是政府、企业今后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方向。

但也应认识到,“区块链+食品溯源”信息系统的应用成熟度和推广可行性仍在探索阶段。一方面,开发此类系统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实现,需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统一进行科学布局。另一方面,开发“区块链+食品溯源”信息系统存在政府部门成本投入较高、与现有追溯体系存在重复叠加和政府部门、企业人力成本增加等问题。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现阶段我市暂未规划开展此项工作,应建议由省、市统筹安排或由市大数据局、商务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构建“区块链+食品溯源”平台。

全市“一品一码”追溯工作有序推进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2016年9月,我市印发《龙岩市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市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建设覆盖全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环节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2017年6月,依托“福建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我市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七类重点品种已纳入追溯管理系统。2017年底,下发《龙岩市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工作方案》,实施食品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2019年以来,“一品一码”工作列入省、市“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综治考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的实绩考核。

目前,按照“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要求,我市由市场监管局、农业局、商务局、粮食局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形成了全链条、各环节的生产经营者共同参与的全程追溯常态化机制。尤其今年以来,创新“一品一码”工作机制,在全市全面铺开省、市“一证通”试点。

为了做好“一品一码”工作,我市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指导,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咨询指导、宣传培训、技术支撑等服务。同时,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监管执法、加大督查力度双管齐下,推行“一品一码”工作深入开展。各辖区监管所指定专人负责“一品一码”工作,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落实主体责任。结合肉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检查、疫情期间食品安全监管等各类专项整治,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日常监管。督促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对屡次不整改的生产经营者进行处罚。2019年以来,共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和当场处罚决定书257件,立案17起,罚没金额14.5万元。市场监管局组织随机抽查85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下发通报13份,统计结果、督查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局业务工作年度考评重要指标依据。各县(市、区)局也及时通过督导、检查、通报、约谈等形式,推进“一品一码”工作深入开展。

为了鼓励消费者自助查询食品可追溯信息,提高食品安全“一品一码”“一证通”社会知晓率,我市还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如在“食安龙岩”微信公众号增设“一品一码”专栏;在“3·15”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展现场咨询和集中宣传;在媒体刊发相关报道,印发“一证通”宣传折页、发放宣传资料等,超过万余份。

截至2020年6月,我市在省追溯系统已完成注册食品(含特殊食品,下同)生产经营主体1711家,其中2020年新增注册主体542家;累计上传追溯数据2836万条,其中2020年上传追溯数据541万条。

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监管效能,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感、获得感。

(本期专题结束,下一期关注龙岩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