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洋的手工面

老谢说,制作过程中的“搓”最为关键。制作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 通讯员 胡剑文 图/文
永定下洋不仅是著名侨乡,同时还是客家美食之乡。下洋风味小吃林林总总,除了“牛系列”外,很著名的米制品比如有因形似老鼠尾巴而得名的“老鼠粄”;甜而不腻、韧而不坚的“发粄”;而令下洋人常常念念不忘的手工面,却成为了这个地方的味道和标签,甚至成为乡民梦绕魂牵的乡愁。
手工面的制作,费时费力,至今仍有一些人坚守、传承着面条的手工制作技艺,目的就是想保持和追寻那种印在心中的特有味道。制作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和、搓、揉、压、切等工序,细节上各显神通,生面色泽金黄,厚薄均匀,煮熟后筋道弹牙,面香浓郁。每家做出的面条都有不同的味道,形成各自的品牌。
小小面馆里,陈设可以十分简陋,甚至临时摆上几张桌椅,卖完几十份面便收摊,食客中既有西装革履的小老板、优雅闲散的老先生、准备开工干活的民工、也有容妆秀丽的客家妹子,还有刚洗完温泉澡的汉子。每个面馆基本上都有固定的食客群体,食客、店家之间早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刚一坐定,一碗热气腾腾的手工面旋即端在了桌前,于是面馆里如锅里沸腾的面汤一样,升腾和洋溢着一种悠然的和谐气氛。小小面馆,浓缩了小镇的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