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下帷幕,考生进入查分数、填志愿阶段,新罗警方提醒:

高考招录骗局多 考生家长需谨慎


□记者 张梓睿 通讯员 曹金浩

随着高考落下帷幕,考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查分数、填报志愿、等候录取等事项,然而在这期间,就会有不法分子利用家长和考生不熟悉招考政策、流程和紧张的心理,布下“陷阱”进行诈骗,“查分短信”“可通过内部关系贩卖指标”“黑客改分”等各式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而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不法分子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甚至披上信息化的外衣借助网络大肆传播。28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公安局新罗分局公共关系办刘警官,了解高考招生诈骗的常见手段,希望能让广大考生和家长避免“踩雷”。

陷阱1:查分短信、“钓鱼”网站窃取资料

刘警官告诉记者,一些不法分子抓住考后考生和家长想尽早知道高考分数的心理,通过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查分数短信,或是在网站上设置一个诱骗性的查分数木马链接进行“钓鱼”,一旦考生或家长点击打开这些链接,木马程序便会入侵考生电脑或手机,进而盗取考生的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资料,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的方式将钱款转走。

警方提醒:高考结束后,各地招生考试机构会及时公布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和查询方式。考生和家长在查询考生成绩时,一定要通过学校或教育部门官方指定的查询方式或查分网址查询成绩,切记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

陷阱2:内部关系,指标贩卖绝不可信

“不法分子盗取考生信息后,往往利用考生和家长不熟悉高考相关招生政策及其抱有的低分高录的侥幸心理,通过‘伪基站’发送诈骗短信,有的声称不用看分数,只要花钱就能搞定;有的吹嘘自己‘有内部关系’,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收取高额‘定向费’。”刘警官说,“这种骗局以往一般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不法分子会谎称某高校录取名额未能招满,可以通过花钱‘打点关系’让考生获得特殊指标或补录名额,以此来实施诈骗。近年来,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发展到在考前就巧立名目,骗家长交钱保留名额。”

警方提醒:高考招生录取系统有严密地全国统一的认证加密体系和监督机制。所谓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的都是骗人的伎俩。考生和家长要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收到来历不明的通知书要仔细甄别,切勿轻信。

陷阱3:黑客能改分,交钱能“包过”

刘警官介绍,在这种骗局中,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想顺利通过考试的心理,在网上散布“考试未过,可内部操作”“内部加分”“交钱包过”等诈骗信息,声称自己是黑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分,骗取事主转账。

警方提醒:此类自称可修改高考分数的纯属骗局。高考网上阅卷并非一般理解的互联网,而是采用内网阅卷,根本不存在外部黑客入侵的可能。成绩一旦公布即尘埃落定,对自己成绩有异议的考生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复查试卷,但直接修改成绩肯定是天方夜谭。不法分子抓住考生求学心切的心理设局诈骗,切勿上当。

陷阱4:领不到的助学金

刘警官表示,这种骗局尤为恶劣,骗子会自称民政、教育等系统的工作人员,可以向家庭困难的考生提前发放助学金。随后以资金到账查询为由,要求考生在ATM上按照对方的指令操作。骗子将转账金额谎称为“验证码”,发送即向对方转账,考生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其骗走钱财。

警方提醒:考生及家长如有接到自称教育、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要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助学扶助款”的时候,考生及家长应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和密码。

陷阱5:无法完成的刷单任务

刘警官告诉记者,这类骗局是针对高考结束后,许多毕业生想找一份兼职来锻炼自己的想法。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发布所谓刷单兼职,报酬优厚。他们以刷交易量、信誉度为由,引诱学生充值交易,且要完成充值任务后,才能获得返现和佣金。但任务永远不可能完成,你一旦意识上当,骗子便立即消失不见。

警方提醒:“刷单兼职”十有八九都是骗局,诈骗分子一开始往往给一些报酬,待事主深信不疑后,诱骗其不断刷单,不再返还本金和报酬。学生如想寻求兼职工作来锻炼自己,最好是通过正规的渠道寻找,不要盲目相信一些网络上所谓的“活少钱多的优质工作”。

最后,刘警官特别强调,考生切记不要将准考证、录取通知书等包含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录取专业等信息的资料随意晒到网上,以防被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个人信息做其他的事情,或者打包卖给第三方,第三方通过电信诈骗或者发送广告的方式来侵害用户的个人隐私权;志愿填报所有的重要信息和登录密码等资料,也绝对不能泄露,以防发生高考志愿被他人恶意篡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