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祖先遗迹 留住历史根脉

——漳平全力推进奇和洞遗址保护


□ 记者 赖韦元 通讯员 陈俊毅

7月22日,正是大暑时节,处处酷热难耐,但在漳平市象湖镇奇和洞遗址区内,工人们正忙着对洞口周边设施及道路进行整理平整,呈现一片如火如荼的施工场景。正在施工现场的象湖镇党委书记黄必焕介绍说,目前正在进行的是遗址周边房屋拆除及道路的管理修缮,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做准备。

奇和洞遗址位于象湖镇灶头村东北4公里,发现于2008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洞穴专题调查,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洞穴遗址。遗址一经发现,在当时全国考古界引起轰动,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3年先后被核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以来,漳平市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福建省、龙岩市主要领导批示精神,认真开展对奇和洞遗址的保护,积极向上对接,邀请专家学者到现场考察论证,与上级部门协商保护方案,全力推进遗址保护。

奇和洞人是南岛人群祖先

今年5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在美国《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寻根东亚南北方人群 探源华夏族群与文化》文章,文章对相关理论进行修正,首次确认8400年前的奇和洞人与台湾岛的阿美族和泰雅族人群具有最强的遗传联系,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也就是现今主要生活在台湾及太平洋岛屿等地人群,就是起源于福建及毗邻地区,这是国际上第一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进行的确认,揭开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的历史面纱。

在此之前的2009年至2011年间,由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出版局和漳平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奇和洞洞口进行3次抢救性发掘。2012年,漳平市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等单位联合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以奇和洞为核心的综合性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同时,在漳平市举办奇和洞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来自中科院、社科院、北京大学以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80余人,共同探讨奇和洞史前遗址及其相关文化遗存、以及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和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学术问题,奇和洞古史前文化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进一步明确。

保护遗址刻不容缓

“当前,奇和洞遗址保护又到了新的节点。”漳平市文体旅游局局长陈祖丰表示,漳平市委市政府要求以文体旅游局为牵头部门,整合全市力量,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对奇和洞遗址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

针对此项工作,漳平市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问题整改、项目策划等工作,针对“山体松动,主洞上方不稳定危岩”“遗址地势低,地下水渗透”等问题,邀请文物、地质、交通隧道、水利等方面专家就遗址本体保护、洞内探坑排水等进行现场指导;针对大型车辆造成扬尘、震动问题,设置4个大型石墩,严禁大型车辆经过该道路,并新规划建设1条县道绕开主洞口。同时,漳平市还全面开展奇和洞遗址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对水泥加工厂、简易仓库等场所合法性进行全面梳理,目前正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拆迁方案。

对此,漳平市副市长陈菲菲表示,下一步,漳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有关奇和洞遗址批示精神及在漳调研时提出的要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从严从实抓好问题整改工作,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文物保护单位成熟的经验做法,高水平、高标准制定规划,围绕“4A”级景区目标,着力把遗址打造成历史文化展示基地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