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经济日渐兴起 注意防假防骗


如今,不少人通过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平台,将自己不用的物品转给别人。二手电商、闲置经济不仅契合循环利用理念,而且易于形成一种社群文化。

“一开始出于好奇,就把一套不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挂’到了网上。很快就有买家来联系,双方协商好价格之后又通过物流公司发货,后续很顺利。”在辽宁工作的小姜告诉记者,目前她已经卖出60多件物品了。近年来,像小姜这样尝试二手交易平台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在线二手交易平台快速发展。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蒙慧欣分析,相比于传统交易方式,二手交易平台使用者可同时拥有买家和卖家双重身份,交易对象更加多样化、交易体验更加社交化。

不交易不见面,商品缺凭证,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偶有发生。在上海工作的刘小姐之前曾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购入了一台二手相机。“结果相机到手后无法开机,卖家说忘寄电池了,但让我先确认收货。”然而,刘小姐确认收货后却没等到卖家的后续消息,“找专业人士检查了一下,才知道相机进过水,镜头和机身都已损坏。”

“交易的闲置物品多为使用过的商品,相关凭证、证书缺失情况普遍存在,买家很难辨别有意以次充好的卖家。”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说,二手交易平台既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也是交易平台经营者,有责任在页面明显位置提示消费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蒙慧欣表示,目前大部分用户按照流程注册后就可以发布闲置物品售卖信息,由于个别平台合规审查不严,给一些故意售假、以次充好的“二手骗局”提供了空间。

“当前,售假贩假、以次充好与维权难已成为户反映最多的问题。”据闲鱼CEO陈镭介绍,平台会根据用户举报,及时删除商品信息,并根据具体情节对相关账号作出降权、冻结和封号等处罚;还通过升级算法、加强人工审核等方式,提升假货甄别水平。“二手平台上的卖家并非具有正规资质的商家,售卖物件也多为使用后的物品或非标准产品,因此定价更低廉、灵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认为,这构成了平台优势,也埋下了隐患。

平台履责不严,“买”“卖”都糟心。今年毕业的小郑通过某二手交易平台转卖部分衣物、化妆品等。“有买家‘拍’下了一个标价300元的包,收货后却坚称有质量问题,要求我退100元。”小郑告诉记者,由于没有留存购买凭证,加上无暇和对方纠缠,最后协商退给了买家60元。

管住卖方,也要管好买方。目前,一些平台正通过加强质量检测等环节来完善交易流程。“作为交易全流程的重要参与者,平台方应将信用行为评估延伸至售后保障环节,对买卖双方都形成有效约束。”蒙慧欣建议。

“买卖双方都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薛军提醒用户,交易前,要留意对方是否已实名认证、信用状况如何;交易过程中,要注意留存聊天记录、收款记录等证据,以备维权申诉时提供给相应平台。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