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

——武平十方处明村见闻


□通讯员 肖文秀 李婷 兰东钦 李福进

“一溪清水惹人爱,乡风文明村容美”。近日,笔者来到武平县十方镇处明村,沿着新建好的乡村道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和参天的大樟树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忙着建设公厕、修葺农田边的排水沟。不时有些村民路过,前往自己的农田或菜地进行农业作业。

处明村距集镇约6公里,是武平县58个贫困村之一,现有贫困户51户151人。因受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影响,曾经,这里路难走、田被淹,是十方镇有名的水袋子;曾经,这里群众收入低、怨言多,是十方镇典型的贫困村。如今,道路整洁,河道畅通,已是换了新颜。处明村党支部书记聂荣春说,“近几年,我村实施了一系列惠农项目,在公益事业建设方面,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大家齐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变。”

筑河堤 平田地

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在没有任何地理优势的条件下,处明村自我加压,不等不靠自谋发展,创造条件改善民生。2018年至今,共投入5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河堤修复、道路硬化等十余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今的处明溪上河堤坚固美观,河道开阔畅通,往日洪水漫上村道的“景观”已一去不复返。据了解,2018年以来,处明村共建设防洪堤400余米,并沿河堤建设漫步道,同时将处明村老操场平整扩建成停车场,修建相关配套设施,方便群众停车、休闲。

为改善群众耕作条件,处明村还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平整土地50亩,新建田间机耕路3000米,建设水渠2000余米,使原本高低不平、分散的田地连成一片。如今,处明村田间阡陌纵横,各种大型机械耕作便利,大大改善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修公路 建廊桥

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忠家塘自然村是处明村较为偏远的自然村之一,群众生产生活出行较为不便。从前,村民肩挑背扛,路不通,看病难,上学难,群众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经济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2018年,处明村“两委”对忠家塘道路进行硬化,总长2600余米,交通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发展农业产业项目也更多元化了,农副产品出得去,腰包也自然“鼓”起来了。

过去,处明村内的谢屋和寮屋寨两个自然村的村民要出行,均要绕道一公里才能通往大道,给村民带来了极大不便。2019年底,处明村“两委”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自筹资金实施了中心大桥建设,历时4个多月,一座横跨处明溪、连接谢屋和寮屋寨、长20米、宽4.5米的大桥主体全部落成。大桥的建成,使处明村群众的“生活圈”不断扩大,也极大地方便了寮屋寨自然村群众的生产生活。

“近几年,我们村里变化很大,生产生活和出行都方便了许多,对我们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好,我们也非常支持、配合。”处明村老党员、村民聂飞龙告诉笔者,村里的聂氏宗祠理事会还专门发起村民捐款,准备将新建的中心桥建成景观廊桥,目前已筹集资金约31万元,即将开展施工。

美丽乡村有你有我。现在的处明村,趁着扶贫的东风,已是大变模样,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不断增强。武平县教育局派驻处明村第一书记何洪元在处明村驻村的几年里,亲眼见证了处明的巨大变化,提及处明的发展,他信心满满,“小乡村也有田园梦,现在我们每个村民都很有信心,把我们处明建设得更加美好。”何洪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