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稳健型理财“惊现”负收益

近日,有两张截图火了,都与银行理财产品有关。一张是招行理财子公司某款产品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为-4.42%,另一张则是客户投诉平安银行的理财产品亏损。这一情况引发了投资者热议。
根据风险分类,该两款产品都属于R2(稳健型)较低风险,招行表示:“这是一只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类似于纯债公募基金,不投资股票,风险较低。同类产品发行口碑均不错,而且市场上也确实比较难找到性价比这么好的产品。”
而平安银行名为“N天成长”系列的理财产品则被不少网友发起投诉,他们直指该行中低风险定期理财长期大幅亏损,涉嫌虚假宣传等。
为何看似稳稳当当的理财产品近期出现跌损?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由于5月以来的债市调整,由牛转熊引起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实际上,净值型产品在5月综合业绩均出现下降。“虽然部分配置权益资产的混合类净值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上行,但是债市转跌,导致固收类净值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行,综合影响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下行。”报告显示。
对于近1月年化收益率的下跌亏损,普益标准副总经理陈新春表示,短期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代表实际的负收益。
“以股票投资为例,短期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带来亏损,但如果长期持有,价格依然可能会涨回来。债券类理财产品同理,债券价格有涨有跌,最终市场价格会向内在价值回归,只要不是短期就赎回,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会带来实际的负收益。”陈新春称。
随着5月央行重启7天期逆回购的操作后,债市回暖,恢复疫情前的水平,已基本调整到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继续持有债券类理财是有价值的。
目前,净值型产品已占据银行理财产品的半壁江山。而按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净值型产品未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既然理财产品净值化是大势所趋,且银行在理财产品介绍中已明确提示风险,为何“负收益”还会刷爆朋友圈呢?
回望此前的理财产品市场,由于债市波动,R3等级固收类理财产品已出现过多次浮亏,但R2等级产品密集出现这样的情况还属罕见。
在分析人士看来,理财产品负收益可能只是刚刚掀开序幕。2018年4月发布的“资管新规”中提到“打破刚性兑付”,即资管机构不能就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未来的净值波动将更为稀松平常,也因此更凸显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
陈新春认为,要让投资者充分理解打破刚兑的理念。“虽然打破刚性兑付是政策要求,必然趋势,但需要给客户纠正‘净值型产品就一定会亏损’的观念,让客户理解打破刚性兑付其实是摆脱了银行赚差价,银行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客户能够分享更多产品的超额收益;并且通过长期投资能够平滑净值波动,客户长期能收获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红利”。
另一方面,理财产品需按不同类型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定期披露产品净值,收益直接以净值波动的形式展示出来。但投资者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对金融体系的逻辑和专业术语并不熟悉,净值跌破1对投资者的心态造成冲击。
“在跟客户沟通过程中不要堆砌术语,要多采用贴近生活的比喻能够让客户更方便理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陈新春说,要持之以恒地灌输正确的理财投资教育观念:“类似于买房要看区位一样,客户想到理财就知道要做产品组合配置,比如货币类、债券类、股票类都应该配置一些,以实现风险的分散,那时投资者教育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并产生价值。”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