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仙”纪鑫

——从《凭海说书》谈起


《凭海说书》,曾纪鑫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9。

□唐宝洪

好书是可以重新阅读的,也是需要重读的。最近,我在整理藏书时,重新翻出了曾纪鑫的《凭海说书》(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一书。

曾纪鑫,湖北公安县人氏,原在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工作,2003年春作为特殊人才被“挖”到厦门,担任《厦门文艺》主编。其时,我在闽西上杭县文化馆从事文学辅导工作,也编《上杭文艺》报。一天,我收到了两册《厦门文艺》,原来是我的一篇小说在上面发表了。

与纪鑫的第一次见面,是2004年12月在“小武夷”冠豸山度假山庄举行的一次小说研讨会上。首次见面,一见如故,格外投缘。后来因工作关系,与纪鑫的交往也更为频繁。

圈内人熟知,纪鑫爱书,藏书多。2006年正月,我到厦门参加“红土地·蓝海洋”笔会时,曾应邀到他家做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房。他家的房子是三室一厅,他把最大的一间做书房,他的书架,都是他自己画图纸设计定做的。书柜的高度,从地板到屋顶,下面是带门的柜子,柜子分三层,每层可放书三排;上面是开放式书架,共六层,每层可放书两排。如此设计,书柜的容量就相当可观。然而,他的藏书实在太多了,书柜里放不下,只好堆在书房的空地上,再后来,书房的空地上也书多成“灾”,他又另辟蹊径,把卧室里的卫生间敲掉,改为“简易书库”,将书直接堆放在地上,或者装入纸箱,一层层地往上摞。我笑问他这么多书是怎么从武汉带到厦门的。他告诉我两件“搬书”往事:其一,1990年,纪鑫从公安县调到黄石市工作,将藏书装进近20条麻袋。那时交通不便,为了确保藏书的安全,他通过朋友的关系,联系到一艘到上海的货船,将书搬上货船后,他也上了货船与水手同吃同住四五天,货船经过黄石时将书卸下;其二,2003年3月,纪鑫从武汉被引进到厦门,他“抛弃”了家具、冰箱、彩电和书柜,租了一个10吨容量的火车集装箱,将他心爱的藏书从湖北托运到厦门。

历史上,“公安三袁”主张性灵和风骨。纪鑫是个性情中人,不屑于“仕途经济”,而醉心于阅读和创作。他创作勤奋,成果丰硕,被誉为“中国实力派作家”。作为一名作家,与书“打交道”是他的生活常态。近年来,知识没见得怎么涨价,但书价一直在涨,然而,纪鑫发现好书或自己喜欢的书,毫不眨眼,尽可能地买下,收入囊中。后来又通过孔夫子旧书网、卓越网(后并入亚马逊网)、当当网、博库网等网站淘书。于是乎,他的“书库”很快被塞得满满当当。怎么办?其时,他的女儿考上大学,便将新买的书堆放在女儿的卧室。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电子阅读、网络阅读非常流行,但深度阅读还是得靠纸质书籍。纸本阅读,于纪鑫而言,是最亲切最有效的阅读。为此,他继续乐此不疲地购书,藏书量在继续扩大,乃至突破3万册之巨。原有的住房再也无法拓展放书的空间。于是,他给藏书安置了一个“新家”——买下一套单身公寓,将这套单身公寓打造成创作室,将家里的一万多册藏书“安置”到创作室。

2018年12月初,福建省闪小说委员会在厦门成立,我应邀参加。其间,我应纪鑫之邀,去他创作室喝茶。一进入,我便被满屋子的书吸引住了。只见5个与房间长度差不多等同的书柜,里层外层全是书,就连地板上、床头、书桌上、茶几上也全是书。就在这间工作室里,我俩畅谈文学、人生和往事,心情是何等愉快!几个小时的时间在不知不觉地溜走,而我俩却意犹未尽。是书,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是书,让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

我不想用“书痴”来形容纪鑫。与纪鑫相识、相交、相知十七八年,我深深地感觉到,阅读,早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于他而言,阅读是心灵的一种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学创作的需要,更是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一种境界。多年的阅读,让他浸淫在浓郁的书香里,让他酷似得道的高人,显得博识、儒雅、睿智、敏锐、豁达,用“书仙”来称呼这位老友,是最贴切不过了。在《凭海说书》一书里,纪鑫就坦言“阅读是一种修炼”,书房“是一个存放理想的地方”,他认为,“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比如新书油墨的浓郁,旧书悠远的淡雅,哪怕虫蛀、霉污的破损之书,也散发着别具一格的书香。书的乐趣,书的韵味,书的馨香……无论是书内之书,还是书外之书,唯有真正的读书人、爱书人方能品味得出。”

国内有一个纯粹的自发性民间团体,那就是全国民间读书年会。2011年10月纪鑫第一次参加在温州举行的第九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他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书友,其中有些人还成了他的忘年交。2016年7月,第十四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在甘肃省张掖市举行,书友们自发举行了“曾纪鑫作品研读会”,不久,当地还成立了“曾纪鑫研究会”。

《凭海说书》的封底上印着两段文字,其中一段写道:“书房于我而言,是一方修身养性的净土,在享受他人劳动成果的同时,我也尽可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努力创作。”结识纪鑫以来,我也一直享受纪鑫的劳动成果,他每出新著,都会及时给我邮寄签名本。我看完他的新著后,如有感触,就诉诸文字。如今,重读《凭海说书》,忍不住想要评说一番,何也?与“书仙”为友,与“书仙”为伍,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