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楼遐思


图为永定湖雷长兴楼外景。张增荣 摄

□莫志强 施薇

初夏时节,万木葱茏,我们前往永定区湖雷镇白岽村,来到方形大土楼长兴楼。驻足、抬望,斑驳的土黄外墙、幽暗的老旧窗台,仿佛在默默诉说沧桑往事……

楼内,大厅,“永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上,“张云龙将军故居(长兴楼)”几个红字熠熠生辉。透过简介,一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少将驰骋疆场的光辉形象即刻浮现眼前。峥嵘岁月里,那划破长空的阵阵嘶喊,喊出了客家硬汉尽心报国的精忠、一往无前的英勇、矢志不渝的坚贞!有史为证:在解放战争的莱芜战役中,张云龙率部向吐丝口发起攻击,在前线指挥的他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但仍负伤穿梭于各团之间,伤愈后即参加孟良崮战役。

一片丹心昭日月,一腔豪气满乾坤。从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到中央红军长征,再到瓦窑堡战斗,从百团大战到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再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直至抗美援朝战争。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长兴楼,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有着270年历史的土楼静静地“放眼”神州,欣慰地看着从她的怀抱里走出去的青年一步步成为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天之骄子。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如今,这位“见证者”愈发垂老。“由于年久失修,早已不住人了。”楼主之一、张云龙将军的堂弟张友贤话语中略带伤感。老人带着我们登上中楼二楼时,他及时提醒我们注意脚下。原来,由于楼“老”了,好几处木质地板已经腐朽,一不小心就可能踩空。在三楼棚厅,中间是镂空的雕画屏风,楼里人每年春节期间在此挂祖先遗像祭拜的场面,仿佛就在昨天。抬眼,东西两边横匾上“蛟腾凤起”“桂馥兰馨”八个大字刚劲而清秀。还有,墙上的黑板依然清晰可见。曾经作为学堂的琅琅读书声,此刻就这样闯入心怀。

走出三层高的中楼,穿过天井,眼前则是一块落满枯叶的空地。张友贤介绍说,这里以前是四层高的后楼,与中楼连成走马楼,不过很早便倒塌了,所幸倒塌的前一晚征兆明显,避免了不幸。“我打算牵头成立振兴长兴楼基金会,按照族亲们的意愿,在后楼原址上建一座新楼,内设红色馆、家训馆,接力弘扬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楼主之一、刚退休的检察官张增荣表示。而中楼的修缮设计方案之前便已上报通过,目前还在等待施工方进场作业。

不忘祖德,传承家风。楼里传颂着张云龙将军1982年回乡的故事。那年夏天,将军带着夫人及两个儿子一同回来,中午特地在长兴楼里与父老乡亲相聚,吃起自己点的白岽大粉干、芋子包等,还有大壶酒,津津有味。但当晚在公社食堂吃饭时,公社书记却不敢上酒,生怕被将军责怪。要喝乡亲酒、不喝公家酒,正是将军亲民、清明的体现。

“年纪大了,今后可能没办法再回来了,祝大家身体健康……”张友贤回忆起当年张云龙将军说的话。此时此刻,也许,当年的将军想到的是少小离家的一幕,涌动的是回报桑梓的情愫。这次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乡,但红色基因的传承、客家精神的弘扬始终不断。其子张晓剑也成为一名少将,还曾是国庆50周年阅兵总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以敢于攻坚、团结协作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阅兵任务。此外,张云龙将军有两个女儿均是医学博士。

在张云龙将军榜样力量的感召下,长兴楼英才辈出,先后走出了20多名共产党员、20多名退役军人、20多名大学生,有2名革命烈士。当我们怀着感佩之情离开这座古老的土楼时,突然看到身着客家服饰的一代又一代长兴楼人高擎红旗,走过将军当年出楼门后走的黄土路,走过将军后来捐资修建的水泥路,走上小康路,走在复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