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 记者 施薇

今年第一季度,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全省平均增速高5.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累计工业用电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工业投资比增15.9%,其中技改投资比增55.3%,均全省第一位。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19年以来,我市主动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全力打好产业发展、项目攻坚和企业培育的“组合拳”,不断增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强化企业帮扶服务,加快推动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聚焦重点 把握发展关键

重点产业项目一马当先,中、小产业项目“万马奔腾”。

去年,我市深入实施“双培育”行动,制定实施了“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相关方案,成功举办了金铜、稀土、机械等多场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会,合计签约项目91个、总投资568.5亿元。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12.6亿元、548.6亿元和242.8亿元,均超额完成目标。全市签约“一企一策”企业共57家。兑现市级“一企一策”奖补资金2704万元。市级60家重点培育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8.5%。全市百亿企业达4家,10亿元以上企业28家。此外,长汀县金龙稀土公司产值破百亿。

此外,30个“重中之重”产业项目、63个工业投资增长点项目和92个省重点技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4.8%、121.3%和102.3%。投资项目新开工170项、新投产119项。新对接民企工业项目291个,计划总投资697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还大力实行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机制,确保全市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落地见效。

创新驱动 增强发展动能

16日,步入上杭县蛟洋工业园区,德尔科技公司车间生产火热。

该企业是一家专注于含氟电子气体及全系列含氟新材料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该企业就突破半导体制程重要“卡脖子”材料瓶颈,使得企业成为国内极少实现G5级湿电子化学品系列化、规模化生产的公司。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然后,德尔科技及其子公司一季度却实现了订单2.37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动能的“点火器”,是全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2019年,我市加快培育工业企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在政策、资金、要素保障等方面对工业企业进行倾斜,如出台发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在我市举办了“2019年产业数字化发展峰会——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大会暨第四届福建省两化融合推进会”等。去年,我市共推动25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8家企业列入了省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18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龙净环保“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项目列入了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新获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新培育1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上杭瓮福紫金、长汀金龙稀土2家企业获评国家绿色工厂;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

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简称“专精特新”),是科技类型企业的标签。去年,我市新培育了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用心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硬环境”看政策,“软环境”看服务。

去年,我市制定实施了“工业十八条”“民企二十条”等政策,对接惠企政策兑现窗口,下达各级工业政策资金2.63亿元。开展“千名干部挂企业”“百家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帮扶活动,百家成长型中小微工业企业产值增长43.2%。全市减轻企业负担42.3亿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2.19亿元,完成清偿进度100%。举办了6场产融对接活动,对接项目100余个,签约授信67.5亿元。举办管理提升培训班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