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扬,英勇善战的红军团长


□郑荣标 张斌开 郑荣平

张益扬,1906年出生在永定县培丰镇文溪村张屋,幼年时,父母去世,由叔父张文芬抚养长大,曾就读于培风高等小学,接受旧式教育。1921年,年仅16岁的张益扬迫于生计,离家学习木偶戏杂技。一次在龙岩雁石演出时,被军阀抓去当兵,编入粤军陈炯明部,在一次战斗中右臂负伤,缺医少药被截肢,但仍留在旧军队中。

1927年夏,龙岩九中毕业的林梅汀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复办培风公学,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思想,逐渐恢复太平里各乡、村的农民协会组织,秘密吸收青壮年加入农会,发展农军武装。同年冬,中国共产党太平支部在文溪乡成立,由于农军武装大部分人都没有进入学校,不识字,文化程度低,急需大量人才。得知张益扬有文化,懂军事,太平支部便派他的叔叔张文芬去广东梅县,借看病之机,劝说他脱离国民党军队。张益扬目睹国民党军队的黑暗内幕,极为痛恨,毅然决然回到文溪乡,担任中共太平区委交通员。1928年2月,太平区委林梅汀组织100多农协会员,焚烧“高陂团防局”,张益扬积极参加。8月,太平里秋收暴动,张益扬积极参加了这次暴动,并加入赤卫队,随后投入“反清乡”游击斗争。

1929年5月,红四军入闽,解放永定。6月,张益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太平赤卫营营长,下辖四个连,密切配合主力红军,袭击各地民团武装。1930年6月,太平赤卫营编入红二十军第三纵队,张益扬参加了出击东江等地的战斗。10月,红二十军、二十一军合并为新十二军,他任34师101团副团长。11月初,张益扬率部攻打中坑和洪坑民团。不久,张益扬任101团团长。

1931年1月1日,红十二军101团与永定赤卫队,以及溪南、湖雷群众的配合下,向盘踞在永定县城的孔月玠、陈荣光、罗介人等发起猛烈进攻,很快攻克县城,击毙杭永武连保安队长罗介人和下湖民团团总孔月玠,峰市团总陈荣光逃走。

1931年5、6、7月间,虎岗发生“肃社党”事件,太平区早期参加革命的领导人林梅汀、简祥明、郑荣金、郑宪章、张文芬等相继蒙冤被害。由于张益扬率队出兵在外,幸运躲过祸害。

1932年初,永定龙潭民团团总卢育山拥有百余人武装,为非作歹,祸害乡里。永定县赤卫队和太平区赤卫队曾多次集中队伍与他们作战。由于民团凭借高楼和好枪顽强抵抗,均未能攻克。为了消灭这伙民团势力,1932年4月红军在毛泽东率领东征漳州时,中央军委命令红十二军配合永定独立团和地方赤卫队武装收复永定县城、培丰、坎市、抚市、龙潭、湖雷、高陂等地。于是,红十二军101团团长张益扬、永定独立团团长韩伟、刘永生率领的太平区赤卫武装和群众3000余人,于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兵分二路进攻龙潭民团。一路从龙岩白土出发,经田地向龙潭进攻;一路由坎市出发,经培丰、枫林向龙潭进击,采取“铁笼合围”战术,前后经过10多天战斗,先扫清龙潭外围的铜锣坪、大吴坑、小吴坑、背头坪、西坪等地残敌,迫使民团全部龟缩到龙潭的“栖止楼”和“东升楼”。为了聚而歼之,张益扬和韩伟商量采取强攻猛打,先是打下上砦角的“栖止楼”,最后迫使民团龟缩到下砦角的“东升楼”内。“东升楼”楼高墙厚,敌人凭险顽抗,一时不易攻打,于是便采取挖地道结合爆破,打开缺口攻进楼内。同时,为了不伤害楼内群众,还展开强大政治攻势。民团队长卢德兴一意孤行,紧锁大门,把群众关进房间,威胁与他们同归于尽,并用煤油点火烧楼,一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在紧急关头,红军和赤卫队战士奋不顾身冲进楼内,一面继续消灭顽抗之敌,一面合力抢救100多个群众脱险。

1932年7月, 汀漳师管区司令部第四组长林朝冠带领所部民团,另外有堂堡石伯公部民团,加上坎市民团,共300多人进攻坎市的太平区赤卫营(也叫永定独立第三营)。太平区赤卫营与敌人激战4小时,由于敌众我寡,只好撤出坎市。午后,红12军34师在龙岩获悉后,张益扬率领101团跑步前往增援,下午3时,101团与独立三营将敌人全部包围在坎市的“召彦楼”里,经过三昼夜战斗,除林朝冠、石伯公率一部分团丁逃跑外,共活捉团丁100多人,毙伤30多人,缴枪60余支。张益扬率部消灭坎市“召彦楼”的三乡团练,军威大振,迅速打开了永东北地区和岩永杭边革命斗争的局面。

1933年1月,张益扬奉命率101团赴江西,进行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春,张益扬率101团在江西省南丰县铜鼓山与敌作战三昼夜,因弹尽援绝,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