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阿敦,伯公凹红色传承人

图为伯公凹(图片来自网络)
□程璧晖
春暖花开,疫情渐缓。谷雨过后,我忍不住有了下乡走走的冲动,便慕名来到伯公凹,见到伯公凹“七烈士”之一邹端仁的曾孙邹广敦。一见面,这位充满正能量的小伙子给我眼前一亮,他让我叫他“阿敦”即可。
阿敦带着我们爬上一座山坳,他蹲下身子一手抚着身旁一座小庙,一手小心翼翼往里头挑亮了一盏煤油灯,说:“这是客家人崇拜的伯公庙、土地神,也是闽粤分水岭、交界处,我这左脚是踩在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上,右脚却是踏在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的党坪村。伯公凹自然村也因此得名。村子分上凹、下凹,上凹是广东曾姓人家多,下凹属福建邹姓居多。”
下凹里有座民房,夯土建筑,是以木板作模,内填黏土或石灰,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平常毫不起眼。阿敦告诉我,这幢房子就是当年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也是我的祖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便于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沟通联系,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党中央决定开辟一条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上岸后进入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最后到达红都瑞金的秘密交通线,伯公凹是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
阿敦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但邹家红色血脉赋予他身上太多的重任。自懂事起,他就知道了父亲邹勉贤为了给伯公凹申请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龙岩市党史教育基地、为曾祖父这一辈13个先人申请“革命烈士”付出的艰辛努力。父母舟车劳顿、四处奔走的身影,让他心疼不已……从父辈那里耳濡目染先辈为中央红色交通线做出的贡献与牺牲,阿敦立志要成为红色基因传承人。初中毕业后他去深圳打工,后来又去杭州、梅州创业,但他一直不忘家族使命:2017年他毅然接过父亲的担子,自己出资并四处融资致力于保护和挖掘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遗址及宣传“七烈士”的悲壮故事。他开始当上了中央红色交通线讲解员,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共参与培训了4期福建省新任厅级干部培训班(500多人)、10多期处级干部班(700多人)及各企事业单位25600多名学员,让红色伯公凹“一盏明灯、三块银圆、七位烈士”的传奇故事,感动了许多党员干部。
阿敦身上流淌着红色交通员的热血,把中央红色交通线精神作为家风传承的同时,他恪守邹氏“忠国维族”的家训,弘扬家庭美德,孝敬父母,尊长护幼,关爱亲人。2019年7月28日他参加在东南卫视举办的福建省大型亲子阅读暨原创音乐诵唱节目第一期《悦读·家》——“初心”,视频入选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展播。同年9月5日上午,由福建省妇联、龙岩市纪委监委、龙岩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激荡家国情 奋进新时代”八闽好家庭好家风巡讲暨“中央苏区发展大讲堂”第七十讲在龙岩人民会堂举行,他深情讲述了“一门七烈士、血洒交通线”的英雄事迹……
采访中,我知道了阿敦不仅捐赠出国家一级文物“周恩来的三块银圆”,又将数代人保护修缮的交通站祖宅“国务院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捐赠给政府使用。更可贵的是阿敦放弃原有的产业,成立福建闽西伯公灯红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央红色交通线精神,与永定区委党校深度合作,共享班级学员,共同打响永定区红色文化品牌。
阿敦的介绍让我知道,在这条红色交通线上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革命先辈,往往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牺牲之后事迹也不被大家熟悉。阿敦放弃小有所成的产业,接过父辈的重托,宣传家族的英雄故事,传承伯公凹红色基因,令我感动。阿敦不仅是在完成父辈的心愿,也为更多人感知幸福之源提供了“鲜活”的渠道。经过六年努力,伯公凹已经初步打响了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