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就业扶贫车间”点赞
□ 刘永良
近年来,永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脱贫办、财政局以就业脱贫为抓手,联合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使贫困乡村逐渐实现了由外部“输血”式扶贫向内部“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实践证明,“就业扶贫车间”的建成,既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又解决了农村群众的就业难问题,让当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这种扶贫方式,确实是值得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就业扶贫车间”入驻乡村,无疑是解决就业的一剂“妙药良方”。众所周知,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就业的机会比较少,这让很多农村劳动力面临艰难选择。去他乡务工,则要丢下老人和小孩,造成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陷入“空巢”与“留守”的困境;而困守在家中,又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来源,一家老小怎么生活?“就业扶贫车间”就为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打开了新的就业大门,帮很多人实现了就业梦,尤其是帮一些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难,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挣钱顾家两不误”,以工资收入带动脱贫致富。
“就业扶贫车间”还成功把企业发展产业链条引向农村。永定区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用工形式灵活、带动能力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到乡村布点设置生产车间和加工点,并积极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建了电子元件加工扶贫车间、工艺品加工扶贫车间、衣服加工扶贫车间,以其工作操作简单、计件领酬、时间灵活、场地不限等特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脱贫增速的目标。
“就业扶贫车间”又改变了农村贫困户单纯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生产生活方式,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经过不断地学习培训,在“就业扶贫车间”上班的群众,思想得到进步,素质得到提高,达到了既扶贫又扶志的效果,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家风乡风民风。事实证明,对更多人来说,只要群众有业可就,有正当钱可挣,群众便会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当人们都投身于事业时,自然就没有闲心沉迷于封建迷信、打牌赌博、酗酒打架等陈规陋习之中。
在点赞“就业扶贫车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远一点、看深一点、看细一点,洞察周边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从中找到创新脱贫方式的灵感,让这些新事物、新想法能够为脱贫创新更多的方式,带来更多的惊喜,不断实现多赢格局——就业者有可观的收入,企业有稳步的发展,社会有更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