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张弓
小时候,我从语文教科书上读到,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使团七次下西洋,打开了通往欧、亚、非大陆的海上通道,大大促进了中国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物产的交流,对发展与海外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人类发展、国际关系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航海史上、在世界历史上谱写了壮丽诗篇。
最近,收到当代著名传记作家张永和先生寄来的长篇传记《王景弘传》,才知道六百多年前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壮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王景弘,竟然是龙岩人!创作这部长达40多万字的传记作者,正是我熟悉的著名传记作家张永和先生和民俗专家王笑芳女士。
历史似乎很遥远,远到看不到边际。六百多年的历史轨迹上,先人创造的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当我一页一页阅读《王景弘传》,仿佛看到“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洋,在我眼前汹涌澎湃!谁能想到,明代龙岩县集贤里赤水乡香寮村许家山(今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的小山村,能够走出一个获得明宣宗朱瞻基赐诗赞颂的大航海家王景弘:“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驱役飞廉决鸿蒙,遍历岛屿凌巨谷共。”
我一边阅读,一边遐想。张永和是我三十多年前认识的老朋友。他是归国华侨,从小饱受流离、动荡、漂泊之苦。回国后,曾经是伐木场的工人。他凭借坚强的毅力,奋发有为,自学成材,在几十年的风雨人生路上,历经坎坷,排除艰险,创作出《胡文虎传》《克林顿传》《马哈蒂尔传》《项南传》《大山寨》等30多部小说、散文和名人传记,累记1000多万字。其中《李光耀传》获1994年中国优秀畅销书奖,《瓦希德传》《罗芳伯传》获2002—2003年印尼华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新加坡《联合早报1993年10月18日刊发中国新华社电讯报道称:“张永和是大胆为海外侨领立传的第一人。”正因为张永和身上,闪耀着一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经历十余年,与王笑芳合作,八次修改创作,在他78岁高龄之际,仍创作出《王景弘传》,这本身就是一次辉煌的壮举!
“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何必曾相逢”这句话用在王笑芳女士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记得前年秋天,我应漳州诗歌协会邀请,参加南靖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庆典活动,在南靖土楼与张永和先生久别重逢,他也是应邀参加活动的嘉宾,同行的还有王笑芳女士。在异乡,遇见旧友、老乡,心情特别高兴。当时,我只听说王笑芳是语文高级教师,喜欢充满哲理的龙岩方言谚语,并著书立说。没想到她是《王景弘传》的作者之一。细细品读《王景弘传》,不难发现,编著《龙岩方言谚语》《龙岩方言词典》的王笑芳,除了从小聆听父亲及长辈讲途王景弘的传奇故事,积累了很多创作素材。她对方言、谚语的研究,也为《王景弘传》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读完这部《王景弘传》,我惊叹于明代郑和、王景弘率领一支浩荡船队,不畏艰难险阻,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开展和平外交,足迹遍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在印度古里病逝后,王景弘一肩挑起重担,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任务。之后,又八下西洋,进行了最后一次远航。王景弘与郑和一样,无愧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他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将深深启发和教育后人。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就已经是东方第一大港,是海外贸易最繁华的港口。他们长期远洋的经验成为了后人远航的指南。福建制造的海船,理所当然地成为后来明代郑和下西洋的主力船。郑和下西洋船队首先考虑从福建沿海选拔航海技术人员。据明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始则预行福建广浙,选取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岂容怠忽。”王景弘作为从福建走出的航海专业技术天才,对郑和成功七下西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热烈响应,正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时刻,我们从《王景弘传》这部描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中,观古温新。不久的将来,举世瞩目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下开展的又一次丝绸之路的征程,创造的奇迹,一定会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