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水命名


图为上杭中都镇古基村。

□邱德昌 文/图

家乡山水妖娆、人文映秀,然史实失散、遗存荒芜,为鼓励士气,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添力,便搜肠刮肚,整理本村的文史,颇有收获,便有了为村庄山水取名之意,效中国传统八景文化,亦取名“古基八景”。

其一为“禅声悠远”。村南屏障称高宪山,有寺曰:宪山寺,初建于明嘉靖年间,寺不大,但位汀江之畔,为古时交通要冲,每每晨钟暮鼓响起,响彻云霄。为山下行人、江上行舟,那些为名为利的赶渡者鸣钟击鼓示意,故称禅声悠远。

其二叫“坐看梅花”。明末清兵攻陷上杭,古基村丘氏十七世祖、上杭才子丘士麟晦遁于高宪山,以明遗民自居,当朝官员多次请其出山,但其终生不仕,以壮民族气节,只以讲学为乐。士麟仿北宋诗人林逋遍栽梅花,设书馆,吟诗酬唱,讲学论道,高宪山遂为上杭文人雅聚盛地,时人辑众诗人作品手抄本《宪山集》,惜废无存,但在《杭川风雅集》中,发现录有上杭17位诗人写高宪山的48首诗。如今书院原貌已难寻,只遗一株古梅,高5米许,200年来劲俏,年年花开花落。庵右侧有一如壁巨石,刻楷书“坐看”,乃清代某知县刘澄池题写。在古梅树下坐看风尘,淡对风云,笑对人生,堪称绝尘脱俗,称之坐看梅花。

其三是“蛇神点石”。宪山寺后有一巨石,石上有一条长约10米的石蛇,栩栩如生,蛇头部及腹部盘在巨石上,蛇身则伸入洞中,见首不见尾。相传庵旁一石洞内有巨蛇常下山掠食村民牲畜,村民焚香祈求观音显灵,除去蛇妖。某日子夜,雷雨交加,山中惊天霹雳。第二天,村民上山,发现蛇已被劈作数截,如今,细观石蛇,剑影清晰可寻。后蛇神成石,成为村民祈求平安之神灵,称蛇神点石,历代诗人多有咏赞。

其四是“清塘映月”。古基村中溪流窄小,村民在村中挖塘储水以求财。村中原有大小水塘10余口,现存4口,其中村中有一巨塘,面积近10亩,为中都之最大鱼塘。传为该村温姓人赐女婿丘氏之嫁妆,结果丘氏从此发达,而温氏则从此衰败。月明之夜,从村中经过,口口池塘在月亮下熠熠生辉。故称之清塘映月。

其五叫“慈航觅渡”。高宪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清初建有“天后宫”,宫临水而建,古木参天,香火不绝,称慈航觅渡。

其六为“汀江雄滩”。大沽滩是客家母亲河汀江最险的一段,险滩乱石丛生,滩上方则河面宽阔,因水回流,沙积如山,蔚为壮观,成为汀江一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高攀龙将大沽滩之险写入他的《纪行日记》中。宁化文士黎文德《上大沽滩》诗云:“十里奔腾水,离奇怪石浮。斜阳依远岸,逆浪拍孤舟。”大诗人、清末抗日志士丘逢甲在1907年的暮春时节经过大沽滩,留下诗句:“江随山势百千盘,江上春云酿暮寒。满径山桃红簌簌,斜阳呼渡大姑滩。”此滩雄险,称汀江雄滩。

其七称廊桥观瀑。村道旁一廊桥,俗称鸭嬷亭,高高架设于溪流之上,两岸则危崖耸立,苍松怪立,挺拔入云,飞瀑流泉,响彻山间,是路人休息,文人观瀑的赏景绝佳处,称廊桥观瀑。

其八名“五枚故里”。五枚武术是清末武术名家五枚师太所创,她结合女子身体特点,化南少林拳之至刚为阴柔,形成以守为功,以柔克刚的软桩拳。清代,一尼姑云游至上杭庐丰“炉脚庵”,此尼为五枚传人,并传艺于卖艺人花鼓娘子王梅花,王梅花与当地武术名家丘正元结为连理,丘始为上杭五枚武术开山祖。中都古基村1946年办起武术学校,称“宝林厂”,古基村五枚武术始名闻闽粤之间。1981年,古基村成立女子五枚武术舞狮队,率先让五枚武术重新回归女子队伍,村庄男女大多习武健身,并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各类比赛,获得众多荣誉,五枚拳列省非遗,古基村亦称五枚故里。

为山水名命,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加紧修复古迹、传承先贤文化,方是吾辈紧要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