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校 感恩磨炼
□阙永豪
我的母校——通贤中学,地处上杭县通贤镇两条由西向东的主溪汇合处的三角洲之间,称之为“两水洗笔”之地,后山如倒扣金钟,学校前身为“太平文馆”,新中国成立后,设通贤小学,1969年8月创办通贤学校(含小学、初中),1971年2月为独立初中学校,名为“通贤中学”。开办初中迄今已五十周年,白手起家,到如今已建成设施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一流的独立初中学校。从这个校门走出了一批政界英才、学术界专业人才及富豪、富商。有年,初中三年曾在这里就读的3名学子在外读高中后同年考上清华大学。这是一个英才辈出的中学,学校以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学子而荣,校友们以在通贤中学就读过而自豪。
眨眼之间,我们七八届初中班阔别母校——通贤中学已四十一载,同时迎来五十周年校庆之际,更勾起我1976至1978年初中两年学习生活的回忆。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全校同学的家境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没有贫富悬殊,大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家庭连温饱都没解决,像我这样父亲一人有工作的家庭,也因兄弟姐妹多负担重而好不到哪里去,常常青黄不接。大家上学均是清一色的徒步,开学之初,同学之间约好一人出蚊帐和草席,另一人出棉被,两人自愿组合凑为一床,一间宿舍四个架子床,共十六个人住。每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带回吃一个星期的米和酸菜。
我因交不起寄宿费,只得步行2公里到校,一天跑四趟。因路程实在太远,经常因迟到与周源村的黄斯华同学被罚站在最后一排,时任班主任的是刚从部队退伍回来的黄新发老师,还担任我们历史课教学,他军人风范,管理严肃认真,教学严谨有序,视学生亲如弟妹,从不乱罚我们。
1979年10月,因我父亲退休,我上完才溪中学高一就中途辍学按政策补员到通贤公社当了一名通讯员。通过自学和请教他人,把高二高三课程自学完成,1986年正赶上首次全国成人高考统考,为了静下心来复习,新发老师又把他在通贤中学的一个套间让出来给我住,自己回家去住,并对我的历史课程再次进行辅导。当年全县报送五个人当中,只有我这个高中还没有毕业的人考上,使我获得到福建师范大学脱产深造的机会。
与我同班的黄春娣同学,因家境贫穷,也是无法寄校住宿,只得徒步于一公里多之远来回跑,所不同的是她经常还肩背一个小弟弟一同上课,当弟弟哭闹时就走出教室,等弟弟不出声时再返回继续听讲,她克服困难,刻苦学习,期末以每课95分以上的优异成绩荣获“三好学生”。时任校长林开泰,授予她“三好标兵”的光荣称号,并请她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先进事迹报告,这个榜样标杆的树立,对全校学生产生了极大教育和鼓舞作用,营造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还不敢大张旗鼓地提倡重视教育质量,当时的校长林开泰,在那种条件下严格治校,敢抓敢管,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难能可贵。
我们在初中阶段正值通贤中学搞基建之年,每逢周五是法定一样雷打不动的勤工俭学劳动日,组织同学们去砍柴,老师也不例外,身体力行。学校还建立了学农基地,安排学生轮流定期浇灌管理。
41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总觉有些惭愧,常常自嘲:“没钱没米、没官没位,被人家看不起”,不过我“不贪没占、不办冤假错案,总会有人点赞”,算是对母校的一种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