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认“死理”的老杜


□ 陈清旺

老杜已走两月,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相较于他长期熬夜又失眠导致的“高瘦”形象,他给我更深刻的印象是较真。

老杜的较真,是讲求依据的。词典、康熙字典、辞海、词源、《咬文嚼字》、标准计量单位手册,都被他翻烂了。更多的是,他长期累积的常识、各行各业各方面的知识经验。为了取得龙岩各地地名,在城区附近的,他就踩辆破单车,亲自到点查对;偏远的山村,就通过电话或请当地附近的通讯员帮忙到点察看,以求真实无误。校检中,每看到朝代年号,就要换算成公元纪年比对一下作者有没有搞错;每看到关于产量销量之类的数据都要计算一下是不是符合实际、切合行情。而为了落实这些庞大而又琐碎的数据资料,他锲而不舍,通过工作内外不断地收集整理,作为他较真的“铁证”。

老杜的较真,在报社是出了名的。因为身在校检岗位,要见报的所有篇目,所有版面,都要经过他手,所以他就跟所有的编辑记者都有了较真的机会。有时候,针对某个口语化用语,或者一个通俗用语,或者一个地方用语,他都要对标对表,据理力争。面对编辑记者,也不管是领导还是他的顶头上司,他从来都不分职级,不讲情面,只认“死理”。一次跟一个编辑为了“粘土”吵起来了。“这个粘土就是有的,我们都用了几十年了,怎么会错?!你干嘛这么认死理?”编辑直冒火。于是老杜搬出了简化字改革的历史,搬出了规范字文件,才摆平了此事。

老杜不仅把他的较真发挥到极致,更是把他的较真坚守到一生。

以前办报条件不如现在,编辑交版面时间并不固定,说是夜班,其实更是“白+黑”,家里吃饭,单位上班,日复一日,夜以继日。就是这样,我们的老杜一干就是29年,没有远游,没有节假,家中单位两点一线,心态平和,诸事不忧,人家都说他是个固定运转的机器。

我从1996年开始跟着老杜走上校检这条路,言传身教、日积月累,他发挥到极致的较真,他坚守一生的较真,深深影响了我,也鞭策着我把这种工匠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