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龙岩大系”,释然而忐忑


□ 宋客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具体实施,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具体承担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卷·歌谣卷”(龙岩部分)的编撰任务,近日终于完成、上交。当按下电子邮件“发送”的按钮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2018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卷”编撰出版工程,福建省作为全国试点省份之一,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抓得很紧,把任务分解到各地市民协。龙岩市民协通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当年10月中旬即完成任务。今年7月,新任务又来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再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卷·歌谣卷(福建卷)”出版工程,按部就班,层层分解。作为龙岩的牵头人,我去福州接受任务。因此,这个“龙岩大系”的编撰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我的头上。

任务是推不掉的,再难也得顶住。

闽西地区历史悠久。作为来自民间智慧结晶的龙岩民间文学,更是浩如烟海。有故事、传说、歌谣、谚语、谜语、俗语、顺口溜等,而且要按照中国民协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作品进行梳理、注释、规范,完成的难度可想而知。好在中国民协把20多年前有关县(市、区)出版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部分转换成电子文本,为我们省却了许多时间。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指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煌煌几百万字,蔚为大观。

为了减轻工作强度,我开始制定一份工作方案,指望有关人员一起来完成,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没办法,我只得对照“三套集成”的编撰体例,结合上面的最新意图,先拉出目录,对闽西历代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逐条审阅,对一些生僻字词、当地方言、当地风俗、重要人物,该脚注的脚注,该订正的订正,有时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整理民间文学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严谨的学问。以故事为例,先把所有故事分成“历史故事”“幻想故事”“革命故事”三大类,在“历史故事”中再细分“机智人物故事”“生活故事”“畲族故事”;“幻想故事”再细分“神仙精怪故事”“风物传说故事”;“革命故事”再细分“人物故事”“地方革命故事”等,逐条审阅,马虎不得。歌谣部分则更麻烦,先把闽西民间歌谣分成“起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共八个部分,而每一大类再细分成若干小类,比如“情歌”类别,再细分成“初识、诘问、赞慕、相思、结婚、送郎、思别、逃婚、等郎妹”等小类,对号入座,反复斟酌,不厌其烦,直到形式和内容更加逼近。

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大功率发动机,根本就停不下来。从国庆假期开始,我诚惶诚恐,一有空闲便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硬生生坚持20多天才勉强完成。

一次朋友来家访,看到我满身疲倦的样子,疑惑地问,搞那么大的动作,有没有钱啊?我淡淡地说,到目前为止,省里既没有讲钱,我们也没有提钱,可能是要我们讲奉献的吧!人生苦短,能够为闽西文化做些基础性、传承性的工作,也是应该的。

走进时光的隧道,编撰“龙岩大系”,让我学到了许多,也对这块土地心存感恩。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们曾经那么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坚持深入民间,不辞劳苦,不畏艰难,搜集了那么多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为闽西民间文学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内心油然升起无限的敬意!然而他们都走了,他们是张惟、邹子彬、邱水才、江斌、邱松林等,他们的英名永远写在龙岩民间文艺的史册中!

“龙岩大系”虽然完成提交,心中释然,但毕竟还没有验收“过关”,于是心中又忐忑起来。我想,不管如何,有中国顶级专家的精心指导,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不说了,今晚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