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

——灌阳县建设保护烈士纪念设施侧记


□ 【广西】俸顺喜 文/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西灌阳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壮烈牺牲,留下了光辉的业绩,给灌阳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7年11月,党组织委任我到灌阳县民政局主持工作,一直干到2016年5月退休(在职和退居二线各半)。在近20年的民政工作中,我身为闽西红军的后代,对革命烈士事迹弘扬和纪念设施建设怀着一种特殊感情,对红色文化情有独钟。本着对本职工作的执著和热爱,对做好灌阳优抚、安置、“双拥”和烈士褒扬工作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也有做好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经过多方努力,灌阳的红色文化,也就是烈士陵园、纪念碑、塔、墓的建设、改造、维修、保护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

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中心的台山,这是在1959年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的基础上进行扩改建设的。原纪念塔狭窄,规模小,活动空间不便于纪念活动的开展。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昭示教育后人,2003年11月28日县政府同意并批准了维修改造的方案,并征地15亩,对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和扩建改造工程建设。2004年7月面向社会进行开放。

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建有纪念碑,碑身四周的花岗岩石浮雕标志和象征“灌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三次过灌阳”、“灌阳抗日战争时期”和“灌阳解放战争时期”。整个园内的地面和台阶均贴有花岗石板计2000平方米,建有五名烈士遗骸的合葬墓。

2009年12月,红三十四师幸存者韩伟将军的儿子韩京京、儿媳张微微遵父亲遗愿,为缅怀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三十四师6000福建籍红军将士,立镌刻“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的无名烈士碑一座。2011年3月,福建省党史研究室、民政厅(老区办)、龙岩市、三明市立“福建籍湘江战役无名烈士纪念碑”一座。园内刻有“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碑记”和“灌阳县烈士碑英明录编排说明”。

截至目前,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共收录革命烈士2668名,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名,红军烈士2520名,抗日战争时期6名,解放战争时期92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48名。

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的前身是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的酒海井,距灌阳县城18公里,全沙公路西侧。

1934年11月底,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渡过湘江,红三军团红五师的14团、15团,军委炮兵营和红六师18团受命在新圩至排埠江一带阻击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浴血奋战四天三夜,完成了阻击任务。因战事紧急,红军在撤退时来不及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国民党反动派伙同地方民团,将设在和睦村下立湾屯祠堂临时战地救护所的100多名红军伤病员用绳索捆绑后,残忍地丢进酒海井这个深不可测的地下暗河里,全部壮烈牺牲。为缅怀先烈,告慰英灵,教育后人,1998年开始,县里着手筹划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2004年10月建成红军烈士纪念碑和酒海井红军烈士殉难处护栏,种上常青树并对外开放。2006年5月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烈士纪念碑高8.1米,碑身外部装饰全部采用石米抹面、人工斩假石工艺;碑基为麻白花块石造型;碑基座根据地平面情况参照历年春雨季节水位高度而垫高;碑文为后镶贴刻好文字的黑色大理石石板;碑身框内、碑顶帽形的红星徽、“红军烈士纪念碑”七个字用水泥砂浆内绑铜丝制作,面罩红色耐久油漆;字底及帽形用米黄色斩假石饰面;其余均为白色斩假石饰面。

2016年至2019年,当地政府对酒海井原有的红军烈士纪念碑进行总体规划扩建。一年一个台阶,即2016年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主墓冢。2017年修建了象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标志,并于8月中旬和9月上旬启动和实施对在酒海井壮烈牺牲的红军将士遗骸的勘探和打捞收殓。2018年修建了宏伟壮观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的门楼,并对占地150亩的陵园地面进行花岗岩铺设和陵园绿化工作。2019年修建了“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与此同时,四年来对散葬的红军遗骸进行挖掘收集和打捞,并三次启动仪式将烈士遗骸迁葬安放在红军烈士主墓冢。其中2016年9月28日安放红军遗骸6具,2017年9月24日安放红军烈士遗骸20多具,2019年8月28日安放从57个红军烈士散葬点收硷的17具,28箱2600多块红军烈士遗骸碎片。

为扩大宣传教育面和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的知名度,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园更名为“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红三十四师烈士墓

红三十四师烈士墓,位于灌阳县水车镇修睦村山燕头和木岐公路旁。

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是一支基本上由福建闽西(龙岩市、三明市)子弟组成并在闽西建立的英雄部队,是铮铮铁骨的铁流后卫师。全师辖100团、101团、102团共三个团,全师6000余人。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斗中,红三十四师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开始,一直担负着全军总后卫的重任。

1934年11月底,红三十四师与中央红军各部在突破国民党三道封锁线抵达桂北湘江地域后,遭到三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红三十四师奉命扼守湘桂交界的永安关、雷口关灌阳水车一线,与尾追之敌展开后卫阻击战,全师损失惨重。11月30日,该师在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的率领下,按中革军委电令在水车护送红八军团过灌江后,前往新圩接防。在水车灌江架浮桥渡江时,遭到敌机轰炸,牺牲200多人。因部队急于西进,伤亡一时难以处理,水车、修睦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部分伤员掩藏,将牺牲的红军将士尸体掩埋。其中把18位红军将士的遗体分两穴安葬在此。12月初,红三十四师在完成掩护主力红军渡过湘江后,通往湘江的道路已被国民党军全部切断,渡江跟上主力红军无望。红三十四师按中革军委指示折返湘南打游击。在返回灌阳新圩和洪水箐及前往湖南道县途中,一次次陷入国民党和地方民团的包围伏击。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在清明节期间自发为红军烈士扫墓。1990年,水车矮山脚中学师生根据附近群众的指点,找到当年埋葬红军烈士的地点,为其立碑,以缅怀红军英烈。1998年后县民政部门多次考察并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项目和资金修建烈士墓。2010年9月,在福建闽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由福建省民政厅(老区办)、龙岩市、三明市和灌阳县委县政府组织下重修红三十四师无名烈士墓,并立“红三十四师烈士墓”碑。至此,每年清明节期间,闽西和灌阳的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到红三十四师烈士墓祭奠、缅怀红军英烈。2006年5月,作为湘江战役革命遗址系列,被确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