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


□黄成章

永定,素有“烤烟之乡”的美称,是全国41个优质烟基地之一。目前种植规模3万余亩,烟叶收购量9万担左右,是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再加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设施设备配套不够完善,技术落实不够平衡等因素,永定烤烟持续稳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打破制约永定烤烟发展的瓶颈,推进高质量发展,确保种植规模的稳定增长和烟叶质量的持续提升,笔者以为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优化种植布局。按照“保护发展核心烟区、稳定巩固重点烟区、逐步压缩普通烟区”的整体规划,将有限计划向核心烟区倾斜。适当提高烟叶产能集中度,烟叶计划适当向种烟大乡、大村集中,重点发展“百亩片、千亩村、万担乡”。行业和地方财政各项生产扶持和优惠政策要向优质烟区、核心烟区倾斜,向矿区转型区域倾斜。

二、创新组织模式。培养职业烟农队伍。重点发展种植15~30亩、交售烟叶45~90担的适度规模的职业烟农,适度培育6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提高烟农职业技能,使烟农不仅会种烟、种好烟,烤好烟,还会经营、懂管理,不仅掌握科技种烟技术,而且掌握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实行网格化单元化管理。落实“种采烤一体化”理念,按照200亩左右划分网格单元,将单元内的种植、田管、采收、烘烤等一系列农事活动统一组织起来,均衡劳动力,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烟株的均衡性。

三、夯实设施基础。构建重点保护烟田机制。把政府永久基本农田区域内、耕作条件及设施配套好、可连片种植、土壤质地好的田块列入重点保护烟田,建立保护机制,完善永久农田的保护措施。构建密集式烤房保护机制。落实定点建档、定人管理、定期巡查、定向保护的“四定”机制。对3座以上的烤房群实施重点保护,在升级改造、附属维护等方面优先考虑。对核心烟区和烤房数量配套严重不足的烟区,优先安排新建烤房计划。构建烟草机械推广机制。把烟草农业机械发展融入到大农类机械化发展中,加强与科研院校、机械厂商合作,开展机械使用研究,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创新。利用大农类机械功能研究、现代农业装备研究等研发成果,加快平台对接,共建农机示范推广基地,形成全程机械化综合推广方案。构建烘烤设备革新机制。积极推广烟农普遍接受的生物质燃烧供热设备,进一步提升设备使用质量,实现烟叶烘烤过程精准控温,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减轻烟农烘烤劳动强度。积极研究天然气、空气泵、甲醇等新能源烘烤设备使用技术,储备相关配套烘烤工艺,为智能化、信息化烘烤发展打好基础。

四、强化技术落实。以彰显清香烟叶风格为核心,聚焦质量,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烟农技术水平,全面提高烟叶质量均质化水平。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农户的生产水平,开展多元化和精准化的技术培训。通过烟农座谈会、手机微信、PPT课件、简报等形式,开展生产技术培训,确保烟农听懂、接受。全面推广烟叶生产新发展理念,按照六化要求,将单元内的种植、田管、采收、烘烤等一系列农事活动统一组织起来,认真抓好每个环节,确保每个要求精准到田、到株、到烤房,从而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烟株的均衡性。

五、完善保障机制。烟田是“露天工厂”,受天气影响大,要多措并举降低灾害损失风险,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加强与气象部门协作,为烟农提供专项天气预报,开展好人工消雹、人工增雨工作,减少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加强与保险部门合作,全面推行烟叶种植大田保险,及时兑现受灾理赔资金,减少烟农灾害损失,保障烟农种烟效益,增强烟农种烟信心。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完善废旧地膜回收机制,探索烟杆回收再利用模式,保护好烟田,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烟叶质量安全的发展格局。维护良好收购秩序,要以烟农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找准烟叶收购等级平衡点,公平、公正收购烟叶,杜绝“人情烟、关系烟”,维护好良好的烟叶收购秩序,服务好烟叶生产“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永定区烟草专卖局局长、永定区烟草分公司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