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美好生活”话语的历史追寻、文化底色与理论思考
□谢耀南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关于“美好生活”这一话语,表达了人民的心声;这一话语与中华民族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传承和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又富有时代气息。结合当前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本文拟从历史追寻、文化底色和学习思考等方面谈几点认识。
“美好生活”的中国历史追寻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根植于世界各民族各族群内心的本性。人人都期待美好的生活,对未来抱有希望,这是普世性的追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自文明的早期就深深地印染了一种关注此岸,立足当世的观念。在《诗经·魏风·硕鼠》篇中,上古先民们针对当时艰辛的生活和沉重的剥削,就表达了对乐土的向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屈原的《离骚》唱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自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指导思想以来,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制度化儒学确立,使得现世关怀,“出将入相”“修齐治平”成为多数中国人现世追求的梦想。可以说,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深深的现世立场。然而,由于制度与时代的限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和帝制中国,多数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停留于梦想。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这种状态的写照。然而,“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社会政治现实,是无法让人们真正实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生活的。总之,“美好生活”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强烈和无尽的渴望,但在千年帝制和剥削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灰暗现实。
“美好生活”话语的革命文化底色
“美好生活”话语由乌托邦式的希望和宗教式的愿望向实在论的实践哲学,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开始的。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个运动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绝大多数人的美好生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初心和使命,关于美好生活话语的理论源头。中共一大党纲规定了党的纲领是“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关于美好生活话语较为系统的思想。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途中发布的《布告》中提出“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这种原则性的规定随着深入群众斗争而日渐具体。如中央“九月来信”提出:“应该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从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古田会议决议》对红军性质和任务作出清晰界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苏维埃政权建设实现了民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权益。在“二苏大”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共产党人是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既要关心群众生活,又要注意工作方法。这是共产党人关于美好生活话语在革命年代生动表达。
“美好生活”话语的主要特色
服务和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是同一价值理念的不同表达。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关于“美好生活”的话语因时代主题、任务和工作重点的不同而演绎出不同的表达。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形态、内容、结构和实现方式等方面也发生着显著变化。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好生活”话语论述,初步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是一脉相承。“美好生活”话语可溯源于马列经典作家的理论源头,也可追寻到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论述。在延安时期,他提出全党同志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后,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习近平强调,“我们这一届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以贯之的。”
二是时代气息。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在学习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他总结说:“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见,“美好生活”内涵明显体现出新时代的气息。
三是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春节前夕在四川看望群众时说,“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2019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重庆考察时提出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可见,“美好生活”的政策落实不是泛泛而说,而是围绕着关键问题而展开的。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校教务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