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派出所:共建共享 为民服务


□通讯员 张春波 潘妹英 刘雪莲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武平县公安局平川派出所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以为民服务为主线,以基层基础为支撑、以共建共享为途径,牢固创建意识,争先意识,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塑造亮点,努力打造具有新时代武平特色的“枫桥式公安派出所”。9月9日,笔者深入平川一线采访。

为民服务为主线

平川派出所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多措并举服务群众,真情温暖民心。平川派出所作为城区所,户籍业务量占全县60%左右,户籍室深化“放管服”改革,立足本职,强化服务理念,贯彻落实“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周六上班”等各项便民措施,优化公安窗口服务,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切实提升群众满意率。今年暑期以来,平川派出所户籍窗口每天接待群众近160人,平均每天办理各项业务近百件,接受业务咨询60件以上。虽业务繁忙,但户籍民警“服务不缺位”得到群众的一致点赞。  

社区民警专职化,为民排忧解难。今年7月份接处警模式改革以来,平川派出所根据实际情况,将警务室整合成河东、河西两大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专职民警、四名辅警组成。社区民辅警以争做“群众最身边的人、百姓最信任的人、居民最贴心的人”为目标,主动融入社区,贴近群众、服务居民,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创新驻所调解机制,化解矛盾纠纷。平川派出所将人民调解驻所机制引入派出所日常调解工作中,取得平川街道党委政府支持,与平川街道司法、国土、村居委会部门紧密联系,按照“派出所接警先行安排,司法实质介入”工作思路,实现“公调对接”。民警在接到矛盾纠纷、非警务类报警时,第一时间移交调解室化解处理,形成从接收、调解、执行到跟踪、化解的矛盾纠纷“一体化”调处工作机制。

据统计,今年来共化解290余起民事纠纷,没有发生一起因调解不到位而引发的民转刑案件,做到“矛盾不上交”。

基层基础为支撑

“我们所开展智慧社区警务工作。该所积极与社区沟通联系,以中远上城小区为智慧社区试点建设,通过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安装人脸识别楼宇对讲门禁系统,完善视频监控,加强科技防控,提升社区智能化管理水平。”采访中,平川派出所所长吴玉文介绍说。

今年以来,该小区刑事案件“零发案”,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该所对辖区内存在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及时落实稳控措施。对重点人、事稳控实现公安机关、街道、社区多方联动,做到群众有问题反映,部门快速介入处置,尽最大努力控制事态发展,化解矛盾,努力做到平安不出事,事态不升级。今年以来摸排40起,调解40起,实现人员“零非访”“零滋事”,重大群体性事件“零发生”。强化防范宣传工作。近年来,涉众型经济案件多发,引发矛盾纠纷,该所紧紧抓住纠纷关键环节,做到预警提示在前,把工作重点放在主动防范上,通过组织社区干部告知、微信提示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近期辖区发生林某诈骗案,涉案人员达30余人,该所及时将该案情况通报预警。根据研判辖区发破案规律、特点,组织警务室民、辅警开展巡逻防控、重点人员走访、重点行业场所检查以及有针对性的防范宣传,有效降低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以共建共享为途径

平川派出所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格局,该所以“人民为中心”为着力点,以创造稳定、安全、文明的社会环境为目标,组建梁野平安义工、夕阳红巡防队、四小员等1500余人的群防群治力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防范电信诈骗、交通、消防、禁毒、安全方面知识宣传,参与辖区的巡逻防控等,凝聚社会共建平安的强大力量。

充分发挥“兼合式”支部作用,强化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好党员进社区的契机,鼓励派出所22名党员参与到所在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中,增强抓好小区综合治理的使命感、责任感,善于谋划、敢于担当。通过开展社区活动、扫黑除恶、平安三率及防电信诈骗等平安创建宣传工作,在服务小区居民的同时增强居民防范意识,收集民情民意,及时化解小区邻里矛盾纠纷等,真正做到矛盾不出门,不断开创平川辖区综合治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