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视角谈文化自信及其价值开发


□ 范启麟 文/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脉悠久,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没有中断、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文化现象。作为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书法,更具有中华文化的象征意义,是中华文化一张靓丽的名片,根植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并引以为自豪。

书法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载体

曾想有机会去山东临沂的话,一定去瞻仰书圣王羲之故居。2019年5月上旬,正值初夏,笔者参加在山东临沂举办的中国报业发展大会暨中国报业协会五届五次理事会。报到当晚,打听到王羲之故居离会议下榻酒店不远,为不影响开会,我第二天中午来到了王羲之故居,不停地拍照,意在事后慢慢消化进行“二次游”。在北门内,矗立一块毛泽东的书法《兰亭序》碑,文字挥洒自如、节奏起伏、刚劲豪放,据介绍原作藏于中央档案馆。我伫立碑前,反复欣赏,思绪万千。

《兰亭序》,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书。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让后辈习书者既赞叹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又赞叹如水般流畅的文采,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家米芾誉其为“天下行书第一”。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文章,在骈俪盛行的六朝前期,是一篇不为风气所拘、具有特殊风骨的作品。他亲笔所写这篇文章的草稿,即世传的《兰亭帖》,字迹妍丽,也是钟繇以后的一个新创新、新成就。”《兰亭序》的文化价值是一致公认的,它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情感之美和谐结合,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走笔如行云流水,继承古拙自然之风,转化创新进而达到华美秀媚的精致境界。作者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与友人雅集,“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人与自然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据传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序》,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下,至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对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将祖传书法再现风华。他练习书法极为刻苦,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做练字,誓言“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小楼里,他运笔挥毫经三十年之功,历代对其代表作《真书千字文》评价颇高。智永百年后,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

一代伟人毛泽东,是研究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与书相伴,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他热心于由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后来他对斯诺曾说:“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优秀文化的继承者。正是有毛泽东为代表的有着中华文化自信的一大批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让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学术上是诗人、书法家的毛泽东,一生喜欢《兰亭序》,并时常背诵和临摹。1965年的“兰亭论辩”,毛泽东还亲自写信给郭沫若。他创作了许多诗词,且大多用毛笔书写,受怀素等的影响,其“汪洋恣肆、气度恢弘,充溢着非凡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胆略和豪情”的“毛体”狂草书法,赋予了中国书法以全新的艺术风貌,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的一笔。毛泽东喜欢咏梅诗,特别是晚年曾一度专注于咏梅诗。南宋诗人陆游平生爱梅,写咏梅的诗词在百首以上,其中久负盛名的是《卜算子·咏梅》一词,其笔下的梅花形象是梅的芬芳、高洁和斗雪傲霜的品格,字里行间还透着孤芳自赏、抑郁寡欢的情感流露。此后的几百年,和陆游这首词以及写咏梅的诗词可谓不计其数,但都没有脱离陆游的窠臼。而毛泽东读这首词,则善于继承和创新,萌发了“反其意而用之”的创作构思,于1961年底写出了著名的词作《卜算子·咏梅》,其梅花形象与众不同,既肯定了芬芳、高洁和斗雪傲霜的品格,又赋予了挺立风雪的俏丽形象、乐观态度、独特性格和惊人气度,创出一种新的气象与景观,令人耳目一新。1962年2月,他的大儿媳、干女儿刘松林在毛岸英牺牲12年后,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结为夫妻。毛泽东把这首《卜算子·咏梅》一词,亲手书写了一幅中堂,送给他们作为新婚贺礼,浓缩了毛泽东对晚辈深深的祝福和无限的期望。这首词乐观进取、恢弘大度、见解独到的内容和潇洒恣肆、龙飞凤舞、气势磅礴的书法风格有机融合,充满了他对人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对中华民族之复兴的坚定自信。书法为内容添彩,为内容更加直观且富有美感的呈现,在文化精神的传承、创新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书法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凝聚着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和审美追求,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识。书法艺术发端于中国汉字书写的技法技巧,从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文等演变成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5种主要字体。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传承载体,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流行普遍的是“仓颉造字”。笔者曾于2010年6月出差陕西渭南参加中国地市报第八届论文(论著)奖定评会暨渭南文化之旅活动,参观了位于洛水河畔的白水县史官乡史官村的仓颉庙。仓颉庙雄健沧桑、古柏葱郁、神韵飞舞。传说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为轩辕黄帝左史官,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寰宇,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仓颉去世后,为纪念他“依类象形,始创文字”的丰功伟绩,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建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望着那雕刻着28个远古文字符号的“仓圣鸟迹书”碑,顿时令人心生敬仰,流连忘返。“28字传为仓颉所造字之原形,经过析形释意,这篇短文记述了黄帝与炎帝联合中部和东部诸部落,筹谋与蚩尤开战,并一举打败了蚩尤及庆祝胜利的过程。”听讲解员对于碑文含义作了认真解说后,突然有声音传入耳际:“大家可要认真看呀,这简直是最早的一篇短消息!”

书法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瑰宝,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特殊艺术形式。汉字最早的形状是象形文字,远古时期的文字初创阶段,还有如欧洲、非洲一些国家的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后来的演变绝大多数已经中断,成为字母符号化,唯有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一直使用,从隶变至今其笔画“横竖撇捺点折钩”基本不变,且形状四方,天生流淌着美的基因。汉字书法伴随着汉字产生和演变而发展,以其特有的造型、点划结构、墨色组合,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价值。

“书以美器”,不管是从秦砖汉瓦到唐宋以后的精美陶瓷、从各种碑刻到名山大川的摩崖石刻,还是从诗词歌赋绘画到到亭台楼阁及民居、店铺等中国建筑,书法的应用成为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笔者曾陪同客人游览连城冠豸山,山下有座东山草堂,草堂里悬挂有纪晓岚的“追步东山”、林则徐的“江左风流”以及著名词作家乔羽的“王谢余泽”等墨宝匾额,为这座普通的草堂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色彩和神韵,让客人称赞不已。可以肯定,书法艺术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品格,成为人们长盛不衰的审美追求,大大增强了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与自信。

“书以载道”。会书写的一般都要求能识文断字,会书写且能成其为书法作品的大多是文化人所为。作为一幅书法艺术品,既展示书写者对书法的理解和审美追求,又表达书写者的思想情感和时代风尚,那些传世之作更是概莫能外。任何一幅书法艺术经典都是建立在深刻理解文化精神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古往今来,大凡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书写的文辞首先是优秀的内容,且多数是与书写者个人经历、情感以及时代文化风尚联系在一起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取法张芝、钟繇、卫夫人等,并把握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精神融汇了儒、道、释三家思想,推陈出新,让我们感受到魏晋名士追求自然的风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忠臣烈士的铁骨铮铮和面对国耻家仇的义愤填膺;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和《大江东……》,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代才子的惆怅与豪迈。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书法家启功先生在《启功书法丛论》中说:“我曾认为书法不能脱离文辞而独立存在,即使只写一个字,那一个字也必有它的意义。”中国历代书法经典,都隐含着中国文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优秀历史文化精神,汇集成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品格,孕育和发展了中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随着书法艺术走出国门而彰显。书法艺术不仅在华夏大地传播,古代就传播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今天开放的社会,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更是方兴未艾。一方面,大量的国外留学生和国外游客来中国学习和感受中华文化,在教室、在名山大川、园林村落等津津乐道中国的书法艺术;另一方面,有资料表明的500多所孔子学院和数千个孔子学堂、教学点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一大批旅外华人在国外担任教师,传播着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中华文化,大批的外国人正在学习中国书法。这些都足以让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倍感亲切和自信。

开发书法的文化价值

2010年5月,笔者出席“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第六届理事大会”,有机会参观了苏州太湖西山岛南端的明月湾古村落,沿着用花岗岩石条铺成的石板街参观了礼和堂、敦伦堂、裕耕堂、邓氏宗祠、黄氏宗祠等古建筑,其装饰的书法作品楷、隶、篆、行、草体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用砖雕、木雕、石雕、壁挂、屏风等形式呈现,内容寓意深远、激励后人,令人刮目相看。其中匾额与楹联就有苏轼、唐寅、董其昌、梁同书、启功等著名书法家的墨宝,身临其境就是享受了一次高水平的书法文化大餐,接受了一次心灵的精神洗礼。“守古老家风惟孝惟友,教后来恒业曰读曰耕”“薄官不能一朝留,清风可以百世祀”“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贪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古往今来,“书以美器、书以载道、书以寓意”是每个书法家和观赏者的传统习惯和审美追求,用书法呈现的文辞内容,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重要的是要开发应用好,要在正确引导、发展教育、推广应用、传播交流等方面下工夫。

正确引导。传承中创新是艺术的根,书法亦然。近代以来,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舒同、启功、于右任、赵朴初、林散之、吴昌硕等一大批书法家,在传承创新中既继承了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又在创造中转化、创新中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繁荣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做出重大贡献。今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入信息社会,中华文化发展和文化国际交流日新月异,书法艺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重大的变革和挑战,书法艺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意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发应用,这可以说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时代命题。倡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书法事业,摒去那些有损中华民族象征形象的不良倾向;引导正确处理好载体与内容、糟粕与精华、丑陋与美好、个性与共识、创造与转化、继承与创新、创新与发展等关系;切实解决好存在问题和不良倾向,如肢解汉字任意改变汉字结构、不顾优秀传统习惯任性张扬个性的所谓“创新”、不讲究内容的纯“工匠”艺术、过渡商业炒作等。

规范和加强书法教育。网络技术发展催生的信息社会,毛笔虽然不是主要的书写工具了,但国内在少年宫、私人场所办书法培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产生规范标准不一、良莠不齐的问题,为了商业目的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误人子弟。文化自信的养成,青少年时期是重要阶段。书法艺术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培养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理当有一套标准科学的教材,理当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基本的必要的学时,让青少年都有机会接受必要的学习教育。同时,发展高等教育、网络教育和保护规范社会私人培训。形成国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良性循环的局面。

有效推广社会应用。社会进步带来社会组织的变革。当今社会,城镇化进程还在继续,城市化水平还在进一步提高,社区已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场所,不少企业已是自成体系的“小社会”,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实际情况是还有许多社区、企业的文化生活匮乏,离人民群众的愿望存在较大差距,而书法艺术在一些社区、企业文化建设中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甚至是空白。在其他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村,这种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在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推动文明进步方面将起重要作用。采取措施在各社会组织适度有效地推广书法的应用显得非常必要和可行。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在世界民族之林,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象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越发显得突出和重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发展和提升中华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因此,中国书法艺术“走出去”,积极精准地开展对外传播与交流,是一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要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