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菜的传承
□蔡祺涵
明清时期,客家形成的地域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度,特别是随着客家地区内部文化交流的增加,客家菜逐渐发展成具有一套从用料、烹制方法到风味特点的较为成熟的烹饪体系。近年,客家文化与外界的交流更为频繁,客家菜在继承传统风味基础上,再取南北东西各路派别烹饪技艺之精华,去其一味粗大油腻之土俗,形成了精细清鲜、古朴醇厚并存的雅俗共赏风格,在当今人们需求多样,尤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视线里,客家风味的菜肴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客家菜特征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例如:客家人的早期移居地多为尚未开发的山地,人丁稀薄,山高水冷,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客家祖先生活在山区,交通闭塞,出门困难,生产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量,故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长期的迁徙流离,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客家菜“咸、熟、陈”的特点。
客家菜的烹饪原料以禽畜、河鲜、山珍、蔬果为主,广取博采。赣闽粤客家地区绝大部分为典型的南方山区,山区所产的山珍、河鲜、蔬果野菜和畜禽自然就成了客家菜的主要原料。客家名菜如酿豆腐、盐鸡、九门头、焖猪肉等等都是利用上述几类原料所发明的经典杰作。
客家菜的烹制技法丰富,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数十种,而且烹调方法巧妙。客家菜的精烹还表现在制作一道菜时,往往是多种方法组合使用,如烧制客家名菜梅菜扣肉,就要使用汆、煮、炸、煎、蒸、炖等多种方法,使猪肉和咸菜干的味道相互渗透,才产生出肥而不腻、荤素和谐、味重醇厚的绝妙口感。
笔者以为,传承客家菜,要加大对客家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闽西已有的特色产品如久负盛名的闽西八大干,很好地成为了闽西旅游文化的代表。在革命时期兴起的“红军可乐”——客家酒酿,也让许多人回味无穷。客家米酒不仅可以作为饮料,同时可以作为调味品,炒菜的时候放入几滴便让菜肴更可口。二是在客家菜餐馆中融入现代饮食理念与管理理念。一方面通过对厨师的培训,促使厨师接受“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等现代饮食理念,在改进烹任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对客家菜推陈出新,保留传统“香”的特色,改良“咸、烧、熟、陈”的特色;学习客家菜,做精做细,做好包装,打破粗料粗做,不上品位与档次的传统。另一方面,通过对管理者的培训,促进现代管理理念的吸收,通过文化包装、品牌输出、资本运营等,形成客家菜馆的集团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