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培田的拯婴社


图为培田古民居照壁。

□ 吴联熙

拯者,救也;婴者,婴儿也;社者,团体也。

清朝后期,由于封建社会的没落,外患内忧,民不聊生,无科学控制,生育泛滥。逢生女婴且多者,均溺于脚盆或盖胞衣窒死,以达到减少贫寒负担。慈善民众目睹长此残忍,呼吁停杀,但劝而不止,关键如何护养。

明经进士吴泰均阅古载:“曩年民间生女恒多,溺毙者。国朝深仁厚泽,州县设育婴堂,以收养之”而深受启发。于同治七年戊辰(1868)正月下旬,特从故里邀集慈善农民昌墀(华兴)、昌、昌穰、昌芹、昌暖等十余人,到自家双善堂大厅一同出谋献策,如何停止溺杀,拯活女婴。经决议,成立拯婴社,社址设在双善堂,下设垦荒队、理事组。垦荒队由昌带领,垦荒种粮;理事组由华兴负责安排,募捐钱粮。泰均以拯婴社名义,欢迎慈善者参加拯婴社,并告示村民有粮捐粮、有田捐田,有钱捐钱,有力助力。有生女婴苦养而愿养者报明拯婴社后,社内给钱五百或谷二斗,不愿养者,将女婴送至社内亦给钱五百,再由年轻力壮的社友华兴抱送别姓乳养为童养媳;若太多女婴不原养者,送到社内有报明某姓某人护养,照样给钱五百。千万不能杀之,留住一条生命。

本年二月,垦荒队在牛栏垦荒种粮,理事组向村民捐粮捐钱,吴泰均带头捐谷三斗。拯婴社义举一时掀起热潮,得到许多村民的支持与赞赏,拯婴社成员逐日增多。

次年,拯婴社事务繁忙,拯活了许多女婴。拯婴社的善举震撼邻乡科南村民结成社友,社首郑道隆,社友黄发林、黄家萃、黄振汤等。拯婴社把周边前进、紫林、上曹、富塘、城溪等大小村无人收养的女婴,由华兴抱送到科南村郑道隆社首后,由其社友抱送到下坊的洋贝、蕉芜、黄沙、中田、文坊、马埔、上莒溪、洋坊尾、张家营等地收养为童养媳或奴婢。两年后,拯活女婴颇多,形势大好,如火如荼,参加社友人数及所捐钱粮亦增多。拯婴社址仍在双善堂,召集会议人多时在大厅,人少时在大厅左横屋进行。

历经四年,于同治十一年(1872)春,在双善堂大厅召集全体社友,吴泰均发表《拯婴社表》(清朝版《培田吴氏族谱》有载)一文:“天下有不欲身而子,子而孙之人哉?顾身所从来者母,无母则无身;子所从来者妻,无妻则无子;孙所从来者媳,无媳则无孙。夫母也,妻也,媳也,皆人未溺之女也……”

听后,全体社友讨论决定,按社表意见,总理繁重,分开管理,拯婴社址仍在双善堂。泰均总理社内主要事务;泰均次子伊分理款项事务;昌墀屋华兴分理抱送女婴事务;大坝里屋某某分理鬼子楼粮账事务。钱、粮、人三处均需总理审批安排下,人员分工执行,管理井井有条,规模日益壮大。拯婴社事务形成常规化和职责化。当时,培田古村隶属长汀县所辖,县令得知,予以嘉奖,并把吴泰均、郑道隆芳名载入《长汀县志》。

到十九世纪末,由于清末社会动乱加剧,人心难聚,以及拯婴社友相继去世(创办人吴泰均1886年辞世,享年81岁)。拯活女婴逐步转为社内给钱五百或谷二斗,自己联系,抱送他姓乳养,又可认亲。二十世纪初起,苦养女婴者自己出卖女婴,甚至生男婴多且苦养者把男婴高价出卖本姓或长汀所辖的中复一带。延至民国末期仍有此状,以此维持家窘。故而,拯婴社仅约坚持20—30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翻身得解放,开始过上幸福生活。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人民过上小康。从2000年起,连城培田古村成为旅游景区中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观看了“拯婴社旧址”“大夫第”“官厅”“都阃府”“进士第”“南山书院”等之后,都竖起大拇指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