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笔记
□ 朱定宝
在周围乡邻的印象中,金丰“贵竹巷”可谓山高路远。是的,此处山乡一派黛绿,绿竹葱茏,绿荫四漫,山溪清涧,绿,似乎已为一种永无止境的色调。不受季节约束,与四季毫无瓜葛。但它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这种永恒的生机,应该就是大自然赋予山乡的朴实心情。
当然,这也是客观世界勾勒的物景,留给艺术家们的审美灵感和写生域隅。相信画作之下的世界,会引出很多的艺术感受,高山流水,客家村姑,水车翻转,美景就此到处流淌,引来游客流连忘返。而在乡俗学者的眼中,贵竹山乡收藏有独特的地理天象,高山盆地,阡陌如练,鸡狗追逐落日,世外桃源一般,许能看出客土风情的来路,可从中提炼出有关客家学术之下远祖的迁移故事和源考脉络。触摸物景之外的世界,就如古风穿透千年,洞察世界之外的历史,可以给出合理的推论,这里远离历史狼烟。但正因偏安一隅,才有了古载中的蛮寇占山横行,这才有了土楼人家的聚族而居,才诞生可防守的碉堡式土楼。
我是大山的孩子,我对贵竹山乡有更多特殊的理解和情怀,这是属于我的乡愁。贵竹深藏在大山之中,里面一座座高大的土楼群,背倚高山杳洋岽,宋代始有朱氏肇祖衍居,选定这样的福地,作为繁衍后代的居所,自然有祖先的理由。但可以想象,生活在这块偏僻的土地上的先人,写满了生活的艰辛。这里是千人大村,在这块安身立命的土地上,做谷笪是谋生主业,汗水从白天接到黑夜,脚步从外村开山踩到村外数十里的墟场。因此,这条汗水开拓的谋生之路,时常让我敬仰,这是父辈们艰辛养家的生存之路。土楼或圆或方,守望属于自己的天空。这是土楼人的根,也是先祖存留的魂。
这座叫“德裕楼”的四方土楼,是我的老屋。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年少时,早晨天亮,灶间开始飘出朗朗书声,家家书声徜徉,萦绕在后堂大厅的那对柱联,我突然就想起了楼内百年不变的两联对句:“两行正道,读书耕田”,似乎甚为应景。
房前屋后,早起的人们在整理农具,准备一天的劳作。这是土楼人一天的开始,这是祖宗血脉的延续。记忆中的土楼小孩不得闲,下午放学,楼里同龄人争相挑水,水桶搭地,摇摇晃晃,滴湿了一路的石板。假期到来,开始写下满满的读书笔记。在我的世界里,德裕楼装着很多的故事,温暖相融,无论走出家园多远、多久,土楼安好,家园依在,拜望先祖宗的灵魂也就有了归处。土楼是伟大的,当老祖宗万般艰难创立基业,它的这种庄重和神圣就已经树立起来。父辈在这里生活安家,我的童年在这里成长,太阳在天子岽露初,在苦竹坑落下,划过天空的半轮弧线,勾勒出土楼的完美和清静,而萦绕在读书声周围的还有编织谷笪的啪啪声。这般场景,让所有的记忆和快乐都归集到这里,在土楼里寻找时间的源头,看老祖宗汗水洒过的痕迹,看日子中夯筑起来的家园正如日中天。
山乡土楼,结实厚重,它在谨记先祖的字字遗训,也在守望祖先灵魂的归处。当我走出山外,“德裕楼”便开始成为入梦的圣灵,如一条连起这头和那头的牵绳,拴住了我人生中忘不掉的乡愁。故乡成为远方,厚实高大的土墙,一次次游进梦中,成为他乡回望故里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