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的追车梦
□ 丘富开
追车梦,相信人皆有之。只是或大或小,或远或近不同罢了。
我的追车梦,可谓扑朔迷离,由来已久,说来话长。
我打小生活在边远农村,交通闭塞,似乎早已忘记啥时起才有见过汽车的印象了,至今只是模糊地记得那是上了高中后的痕迹了。上了高中,我走出大山,到河田中学读书,得走20多里路。20多里路,全靠双腿一步步丈量,每次都得走上2个多小时,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不过,尽管每次上学放学都得启用父母配置的“11”路车,走得腰酸背痛腿抽筋,仍然不敢有过多的奢望。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私人的车,车都是公家的,而且很少,连坐坐车的念头都未曾萌发。
1981年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长汀师范,才有了坐车的经历。但是仍得到河田汽车站去搭车,还得先用“11”路车完成从家里到河田的20多里行程。这样的经历直到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
1983年师范毕业后,我被调到离家20多里路的三洲兰坊小学任教。从家里到学校,没有公路,自然也没有汽车通行。每个星期一去上班,周末回家,都得起早摸黑,靠的依然是父母给的“11”路车。第二年,我被调到三洲小学任教,路程少了5里路,节省了“11”路车半小时的时间。到了1985年,乡村里渐渐出现了自行车,但“凤凰”、“永久”仍然要凭票供应,普通人是很难买到的。
为了减轻“11”路车的酸痛,我节衣缩食,凑齐了200元钱,从堂哥那里转买了一辆“海鸥”牌自行车。这是我的第一辆车,尽管只有八成新,但我依然如获至宝,偏爱有加。
这辆车陪伴了我两年多,后来就被妻子的结婚嫁妆给取代了。不过那还是一辆自行车,不同的是一辆“永久”牌的自行车(那时已不用凭票购买了)。对这辆车,我更是爱惜,所以一直用了十多年,陪我走过很多地方,呆过很多学校,记录着我许多成长的故事。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万元户的普遍涌现,乡村里渐渐冒出了摩托车的身影。1996年秋,我咬咬牙,花了9000多元钱买了一辆摩托车。有了摩托车,自然方便了许多。探亲访友、听课开会、赶集购物,一会儿工夫就到了,别提有多威风了。
新千年后,小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走进农家小院,走进百姓生活。看到很多老师上下班都开上汽车了,撩拨得我心里痒痒的。可是因为那时家里经济不宽裕,孩子要上学,房子要装修,购房欠债要还,我只好把美好的憧憬埋在心底,斜着双眼向“有车族”们投去羡慕的目光。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终于还清了欠债,装修了房子,手头宽松了许多。我的追车梦再度燃起,终于在2017年的金秋十月买回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小车,给风吹雨打、风刀霜剑的摩托车出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如今,驾着小车行驶在国道省道、县道村道、高速公路上,享受着风驰电掣的感受,享受着天堑变通途的快捷,享受着新时代的成果,一种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油然而生。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这是经济腾飞带来的福祉,这是祖国强大带来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