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暑期学生扎堆“摘”眼镜
医生提醒:并非所有近视者都能做视力矫正手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记者 傅利昌
上周五及周末,记者先后到龙岩第一医院眼科、厦门某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医院看眼病的人真不少。记者发现:选择暑假做近视矫正手术的学生还真多。不少家长正带着小孩在排队等候检查。据厦门某眼科医院刘医生介绍,从高考、中考结束开始,前来医院看近视门诊的患者就逐渐增多,每天有50多人次,其中不少是想做近视矫正手术的。刘医生说:“暑期是做近视矫正手术的高峰期,每个手术日都要做10几台手术。”记者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因上学、择业等需求,导致各医院的眼科手术量大幅度增长,有的医院手术预约甚至排到了1个月后。刘医生提醒,并非所有近视者都能做视力矫正手术,手术方式也并不是越贵越好。
刘医生说:“暑期门诊量显著提升,上周四接诊了四位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的学生患者。在做近视矫正手术的学生中,有些是希望摘掉眼镜,让日常活动更方便,也有些高中毕业生是因为报考专业需要,才来做近视矫正手术。来就诊的多数是今年高考生、在校大学生或较年轻的近视患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岁-25岁,占到就诊者的50%以上。”
高度近视患者
呈现年轻化趋势
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近视患者的年轻化程度到底有多严重呢?国家卫健委上半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即一半以上儿童青少年近视。
手机ipad不离手、周末宅家不运动……近年来,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缺乏户外运动等原因使我们身边的“小眼镜”越来越多。记者在医院眼科诊区的“儿童屈光专台”看到,这里挤满了来做视力检测的儿童。医生告诉记者,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在发现孩子视力出现异样的时候才来医院就诊,而此时近视早已形成。
不断上升的近视发生率让老师和家长们深感焦虑。专家指出,解决青少年近视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综合的防控体系。此外,要强化近视筛查和早期发现,从而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两大环境因素:
近距离用眼多 户外活动少
近视是多因素致病的结果,刘医生告诉记者,防控的关键在于规范孩子的用眼习惯,家长和学校应督促孩子尽量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做眼保健操等。大部分的近视眼并无高度近视家族史等先天因素,属于后天获得性近视眼。关于后天获得近视眼的可能致病环境因素的研究很多,包括近距离工作、户外活动、照明环境、饮食习惯、维生素D摄入量等等,其中近距离工作过多和(或)户外活动过少是目前认为与后天获得性近视眼关系最密切的两大环境因素。
有关资料介绍,近年数个研究均发现,户外活动时间的长短与近视眼度数的高低呈负相关。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让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太阳光的光照强度比室内光照强度高数百倍,高强度光照一方面可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模糊减少,从而抑制近视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光照越强,多巴胺释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
近视只能防控
不能治愈
近视眼可以治愈吗?刘医生表示,截至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他解释说:“近视是由眼轴变长导致的,而眼轴变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以近视一旦发生,是无法治愈的。这就好似一个人的个子长高后,无法再变矮一样,因此近视度数也不可能自然消失,近视目前只能进行控制。”
刘医生说:“大家不要相信能治愈近视的宣传和商业营销,不科学的处置可能会导致眼部感染或者外伤等严重的后果。比如,角膜塑形镜是目前公认控制、延缓近视发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戴上角膜塑形镜只是一个开始,持续、定期的复查也很重要。不管是什么诊疗方式都不能一劳永逸,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及时评估眼部健康状态是终生的。”
记者认为,青少年近视的防控需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等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近距离用眼显然是进行近视眼有效防控的首要手段,这需要家长的配合,需要教育部门为学生减负。此外卫生及监管部门应多渠道培育公众基本的健康常识,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排查力度,整顿视力矫正市场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