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农民阙荣锋帮助12位流浪人员回家



□ 本报记者 刘玉荣

在龙岩众多的志愿者圈子里,阙荣锋小有名气。个子不高,却爱管“闲”事。助学、助孤、助残、助困、敬老、寻找失散老红军……他一样不落下。最让他与众不同的是,他“盯”上了许多人避之不及的流浪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帮助他们回家。

短短一年来,他已经帮助全国各地12位流浪人员回家团圆,其中流浪最长时间者已有38年。他为什么要帮助流浪人员回家?背后有怎样的故事?7月16日,记者采访了阙荣锋。

“看到流浪者回家团圆,我就特别欣慰”

阙荣锋今年54岁,是上杭县通贤镇一名普通的农民。多年前,他家里发生变故,孩子上学面临困难,关键时刻是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资助孩子完成了学业。雪中送炭的援助让阙荣锋特别感动。2016年他加入了上杭县义工协会组织,开始在农闲时做一些义工志愿活动。起初,他热衷于做助学、助孤、助残、助困、敬老活动,但随着义工志愿活动量增加,他慢慢发现流浪在街头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也非常需要帮助。

“大部分的流浪人员处境都很糟糕,情况好的会捡点废品卖,但更多的就是翻垃圾桶里的东西吃,累了就随便往路上一趟,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什么时候饿死冻死都没人知道。”阙荣锋说,这几年上杭的义工志愿者们经常会给流浪人员送去饭、面包、水等食物,但流浪者始终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心里很不舒服,总想着能不能帮助他们。2018年6月27日,在机缘巧合下,阙荣锋帮助通贤镇上一名流浪人员找到了武平的家人,并送他回到武平武东家中团圆。这次偶然的经历让阙荣锋发现,原来帮助流浪者寻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就是多问一句话、多打一个电话的事”。从那时起,他零零散散又帮过几名流浪者回家。

今年五一假期,他奔走2500公里,将流浪38年的老人送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鸡冠山村老家,被多家媒体报道后,阙荣锋一下子在寻人圈火了。内蒙古回来第二天,他又送一名流浪33年的老人回到江西于都。据他回忆,仅5月份一个月,他就送了4个流浪(失散)人员回家团圆。

“每次看到失散多年的亲人团圆的画面,我都非常高兴,非常欣慰。”阙荣锋说,他感觉帮助流浪人员回家是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更关键的是,每一次成功都可以影响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活动中。

“比人回家更重要的是让心回家”

一年来,阙荣锋已经帮助12位流浪人员成功回家,这些寻亲成功的经历,坚定了他助人回家的信心,但寻亲之路却常常并不顺利。“有的一直都不愿意说话交流,有的愿意回家却难以找到家人,还有的虽找到了家,但家人已过世或不愿意接收。”

阙荣锋说:“大部分的流浪人员主要是三类:第一种是受骗后证件丢失、不懂得如何求助,以致流落街头;第二种是在大城市没有赚到钱,生活境遇糟糕,感到没脸回家的;第三种则是生病、特别是精神类疾病,走失或者主动离家出走的。”

“第一第二种情况,流浪人员精神状态较好,一般通过沟通可以大致说清自己的家人家乡情况,比较容易寻找成功,但流浪时间过长或者有精神疾病,找起来就比较困难。”阙荣锋说,许多流浪人员已经流浪了二三十年,精神状况不太好,或者记忆模糊,这时,只能通过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进行头像、语音识别比对寻找。

“我们通过和流浪人员对话,引导他们说方言,然后把录制的视频音频发到全国寻人网平台,让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辨认口音,推测可能的家乡后,再缩小范围寻找。”阙荣锋说,语音比对是个精细活,没有三四十遍很难辨别。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则全身心听辨口音。“最怕不会说普通话,又夹杂多种方言多种口音的。”阙荣锋回忆,今年2月,一个流浪在上杭官庄的江西籍阿婆,他整整听了12天。7月初,他还遇到一个夹杂闽南语和客家话的流浪人员陈阿姨,有三四种口音,他连续熬了3天,一天只睡了三四个小时,终于锁定是泉州南安人。

遗憾的是,虽然帮助陈阿姨找到了家人,她的家人却不愿意接受她回家。阙荣锋感到很无奈,只能帮助把陈阿姨送到了当地的救助站。为了解决流浪人员回家后的生存问题,阙荣锋和团队志愿者们都会亲自送流浪者回家,对接民政、公安等部门,帮助流浪者办理户籍、低保等等。阙荣锋说:“既然送回了家,就要让他们安居乐业,如果无法生存,再次流浪就很难再回家。”

现在,阙荣锋和团队志愿者们已经把帮助流浪人员回家当成了“第二事业”。他们随身带着纸笔,每看到流浪人员,都会想办法问出其家庭信息,记下线索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谁愿意天天在外面风吹日晒、靠拾荒为生呢?”阙荣锋坚信,每个流浪人员都希望回家团圆,叶落还要归根。在他看来,帮助流浪者回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的心灵回归家庭,帮助家人重新接受一位久别重逢,甚至是还带着种种矛盾的至亲。“只有双方互相接纳,这才是真正的团圆。”

面对还没有回家的流浪人员,阙荣锋和他的团队志愿者们也一直坚持向其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如果想回家的(流浪者),我们会全力帮助他。如果不想回家,起码得让他有一口干净的水和饭吃。”阙荣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