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路”的故事
□ 陈远河
周末,我组织武平诗词协会一行20人前往漳州采风,临了,我为诗友准备了一点漳州特色糕点,大家纷纷说我太客气了,“又吃又拿真不好意思”。我笑着解释,这些糕点表面上是给你们的,但实质上是给你们家人的“等路”,你们代为捎带而已。
何为“等路”?这是客家人的一种习俗,每当家里有人外出探亲、做客、经商、游历,返回时都会为家里的孩子或长辈准备一点礼物,一般吃的零食居多,称为“等路”。“等路”,却也形象至极,每当外出的亲人返回当日,家人都会在村口翘首以盼,或等在路上,直到亲人的身影出现,分享他们带回来的“等路”。
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小时候是最幸福的,因为我的爷爷陈绍英是放木排的,他每年至少会去广东潮州地区贩木材三次,每一次都带回“等路”,这是别的孩子无比羡慕的。放木排,要把原木用竹篾(缆)和木尖钉成一排,然后人和木排一起沿石窟河顺流而下,漂流七天七夜方可抵达潮州。卖完木材后再花七大七夜经松口、蕉岭等地步行回来,路上为家人采购一些“等路”。那时候的我们,从爷爷出发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掰指头,计算着他回来的日子,好不容易挨到第十五天时,我和堂兄弟们就会起个大早,去村里的小路那边去等上一天,特别是见到爷爷那一刻,我们更是欢呼雀跃起来,帮着把爷爷的行囊抢下来,翻找“等路”:松口的灯盏糕、丰顺的榴隍糕、蕉岭的大煎、千层米糕、大月华饼等等,都是爷爷沿路为我们购买的。直到如今,那些美味的“等路”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而最常见的“等路”是客家妇女出门做客时带回的。每当奶奶或母亲出门做客时,她们家的小孩子都会等着“等路”。所以在我们家乡,每个摆酒席的东家都会为来的客人准备一份“等路”,俗称“回篮子”,而“回篮子”最为常见的礼物便是煎,偶尔会有红蛋、花生方等糖果。小时候,我奶奶去做客,我和堂兄弟也会在她返程路上去等,见到她时便迫不及待地把她的香篮(竹制)里的“等路”吃光。有一次,奶奶去十方做客,我们兄弟几个和往常一样等在路口,结果那天奶奶被亲戚留宿在十方,我们几个人等到夜幕降临都没等到,大家唉声叹气、失望了一晚。
时光如梭,一晃我们也都成家立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也会像我爷爷、奶奶那样,每次出门都要给孩子买“等路”,因为我觉得这是维系亲情的一种优良传统,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孩子心里也有这么美好的一份关于“等路”的回忆,就这样一代代“等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