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塑造“东埔之魂”
■王小庆
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在这酷热的夏日天气下,我们行走在新罗区红坊镇东埔村的阡陌间,仍觉得泥土的气息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分外宜人。这个被群山温柔环抱的村落,青瓦与土墙错落,鸡犬之声相闻。在村中央,一座由百年老宅紫庆堂蜕变而来的乡村文化会客厅悄然矗立,如同大地深处苏醒的呼吸。村支书郑河湖粗糙的手掌抚过斑驳夯土墙,指尖摩挲着裂缝深处沉积的岁月——那是他心血的刻痕,更是村庄复苏的脉搏。这座会客厅的诞生,不仅重塑了一栋老屋,更缝合了东埔村在时代洪流中几近断裂的文化根脉。
推开紫庆堂厚重的木门,便踏入一场郑河湖精心策划的时光邀约。“龙岩巧头”非遗展示厅内,喜事的吉物与仪轨如静默的史书,引得年轻面孔屏息凝视。农耕文化室陈列的犁、耙、锄头,似老农粗糙的掌纹,无声讲述着春播秋藏的秘密与二十四节气的智慧流转。一位青年抚过冰凉的铁器,大声说:“从前只道它们陈旧,现在才知每一道磨损里,都刻着祖辈的筋骨。”这些器物不再是蒙尘的遗物,而是被会客厅的灯火重新擦亮的生命印记。
郑河湖对这些老物件视若珍宝。改造伊始,当施工队面对朽坏的梁柱建议更换时,他踩着满地瓦砾,弯腰拾起一根黢黑的旧椽木,指着上面几道深刻的凹痕:“瞧见没?这是当年绑犁耙绳磨的。咱村的老物件,每一道伤疤都在说话。”他坚持让工匠们用巧思加固而非替换,让老宅的筋骨得以存续。如今,阳光慷慨地倾泻而下,流淌在特意保留的斑驳夯土墙上。那蜿蜒的裂缝如同时光的掌纹,新补的水泥则如汩汩注入的年轻血脉,古老与现代的肌理在此坦然相拥。端午粽叶飘香,重阳敬老茶暖,元宵龙灯游弋——这些由郑河湖亲手恢复的节庆脉动,是古村在新时代胸腔里重新擂响的心跳。会客厅如同一座活态博物馆,让抽象的乡土文化化为可触可感、可参与可传承的温热生活。
这方空间在郑河湖的悉心浇灌下,早已超越物理场所的局限,成为滋养人心的暖巢。室外篮球场上腾跃的身影,是青春汗水点燃的乡野激情,激烈的村级联赛让沉寂的村落焕发出蓬勃生气。亲子园圃里,孩童指尖沾染泥土的芬芳,红扑扑的脸颊映着草莓的鲜亮,笑语与鲜果一同装满了竹篮。老年活动中心内,墨香氤氲,棋枰上楚河汉界鏖战正酣,阅读角的老人们捧着经典名著,分享声里流淌着宁静的黄昏。“从前闲了只能对着电视荧屏发呆,如今这里的热闹,真让人骨头缝都暖了。”一位老者眯眼笑道,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多年未见的亮光。会客厅织就了一张无形的网,将不同世代村民的心紧紧联结。
郑河湖的身影,总如春雨般适时地出现在每一寸需要滋润的地方。篮球赛终场哨响,人群散去,他默默清扫着散落的水瓶,又用那略带沙哑却温和的声音,唤住几个垂头丧气的年轻人,在清朗的月光下比划着复盘战术?夜深人静时,他独留厅中,一盏孤灯下,为老人遗落在棋牌桌边的旧搪瓷杯,用红纸仔细剪出姓名,再用饭粒细心粘牢。他的心愿如此朴素而具体:让每一颗漂泊或沉寂的心,都能在这方屋檐下找到温暖的归属与真诚的回响。
会客厅更是郑河湖精心培育的乡情磁场与智慧引擎。年节时分,归乡的游子围坐在会客厅温暖的光晕里,炉火噼啪,产业蓝图、文旅构想、乡村治理新策在热切的话语中渐渐成形。郑河湖总是那个最专注的倾听者,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生态果园联合体”“亲子研学路线”“古宅民宿集群”等闪烁着希望的字眼。当讨论因资金或理念差异陷入僵局,他放下笔,轻轻一句“都是为东埔好,咱一条心,办法总比难处多”,常如春风化雨,熨平焦躁,重聚共识。这里成为村庄的神经中枢,让分散的智慧凝聚成改变的力量。
这里更是他一手打造的“技能加油站”和“梦想孵化器”。为请来区里最好的电商讲师,他跑了好多趟。他说:“光守着好山好水好物产不行啊,得让后生仔学会给它们插上翅膀,飞出大山去!”他又马不停蹄组织起“东埔新农人”互助小组,鼓励年轻人将虚拟店铺开进现实的田埂。返乡青年郑晓峰,正是在会客厅的电商课堂里起步,如今他的网店“山野滋味”已小有名气,去年仅冬笋一项就帮村里销了上万斤。郑河湖指着不远处郑氏祠堂“云锦堂”的方向,目光灼灼:“那里不单是祠堂,更要成为咱东埔人精神的新祠堂。把祖上‘耕读传家’‘和睦乡邻’的训诫亮出来,刻进新一辈的心上。”这是他更深沉的心愿:让古老的德行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抽芽,让村庄在富裕的同时不失灵魂的标高。
更令人惊喜的是,自媒体人敏锐的镜头也捕捉到了这份被郑河湖唤醒的古韵新生。非遗巧头婚俗展示的精妙绝伦、元宵龙灯巡游的热烈奔放、田园采摘的野趣盎然,经由抖音、快手的流转,“寻味东埔”“古村新生”等话题热度攀升,让“东埔”这个名字,如星火散向远方。去年,会客厅带动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周边农家乐和草莓园收入显著提升。“用镜头打捞乡村之美,引更多人寻光而来。”一位博主的独白,道出了这空间无形的辐射力——它自身已成为一束光,而这束光的源头,正是郑河湖那颗不甘沉寂、执着燃烧的心。文化会客厅成了村庄最生动的名片和连接外部世界的桥梁。
从尘封的“沉睡资源”到生机勃勃的“活力空间”,东埔村文化会客厅正在拔节生长。它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朴素真理:唯有根基深扎于往昔的沃土,枝叶才能强韧地伸展向未来的天光。这座会客厅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其物理空间本身。它是一剂唤醒文化自觉的良方,让村民在触摸历史肌理时重拾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它是一个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引擎,让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村民在共同参与中凝聚归属;它更是一座照亮发展路径的灯塔,证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的发展思维结合,能释放出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动能。
土墙静默,厅中人语如溪流潺潺。它们正以无声的言语,让整个东埔村看清了自己在时间之流中重新舒展、迎风而立的模样。而郑河湖,依旧在光影里从容行走,步履丈量着乡土复兴的每一寸征途。他心中那束源于热爱、成于坚守的光,已然穿透厚重的岁月之墙,不仅照亮了紫庆堂的厅堂,更照亮了东埔村从沉睡中苏醒、在传承中创新的宽阔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