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氧吧绿·客家韵·骑行乐
武平打造“主客共享·舒适温暖”旅居新样板

图为中山镇阳民村

图为二○ 二五年中国青少年公路自行车联赛暨福建省自行车联赛(武平站) 比赛现场

图为武平县永平镇二○ 二五年灵芝瓜果嘉年华暨农特产品推介会活动现场

图为二○ 二五客家戏剧周暨闽粤赣民营剧团交流演出中由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 护中心表演的闽西汉剧《百姓镇轶事》选段

图为“客家桃源”尧禄村

图为武平县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田野音乐会活动现场
■通讯员 谢思棋
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源地,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这片浸润着绿水青山的土地,如今在新时代的文旅融合大潮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近年来,武平县积极融入全市文旅发展大局,深入实施“旅游富民”县域发展战略,聚力打造“主客共享·舒适温暖”的旅居城市,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宽领域、多方位、全链条上实现深度融合。2024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866.58万人次,同比增长13.3%;国内游客旅游消费达63.55亿元,增长22.0%,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市首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漫步武平,群山叠翠、溪流潺潺,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9.7%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武平做足“氧吧”“绿色”文章,大力发展森林康氧、运动健氧等“五氧”产业,致力于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学生研学基地等“五大基地”。截至目前,全县“森林人家”总数已达115家;130公里的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蜿蜒贯通,让游客能够尽情徜徉于林海之中;精心培育的30个研学基地,则成为学生们接触自然、了解生态的生动课堂。
武平的魅力,不只在于自然的馈赠,还在于人文的雕琢。当地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理念,将一个个乡村节点精心打磨,再“串珠成链”,形成了一条条特色鲜明的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十里花廊”园丁村花团锦簇,“四季田园”东岗村农耕如画,“花果飘香”黄坊村瓜果满园,“茶旅融合”新礤村茶香四溢,“客家桃源”尧禄村古韵悠然,各具风情。如今,武平已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2个,省级金牌旅游村4个,乡村旅游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
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和引领。武平强化项目驱动,积极争取资金,深化对口合作,加强招商洽谈,建立了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储备库,集中资源分步实施了一批新兴旅居体验重点项目。其中,百家大院自去年“五一”开园以来,已吸引游客46.6万人次,成为集文化展示、住宿体验与两岸交流于一体的“可居住的博物馆”;兴贤坊重现明清商贸风貌;千鹭湖白鹭翩跹、生态宜人......目前,武平共有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旅游产品体系日益丰富。
为了让游客的旅居体验更加丰富多元,武平以体验为核心,深化拓展“+文旅”理念。在“农业+文旅”方面,将山林农田作为景区打造,把优质林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推动旅游元素融入现代农业。在环千鹭湖区域,重点培育水墨阳民、三江太平等“新五朵金花”乡村旅游点,同步开发竹编、酿酒、漂流等体验项目。“春生夏长‘乡’约大美武平之旅”“尽享田园乐趣 开启夏日农耕亲子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武平连续两年位居福建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全省前十,农旅融合成效日益凸显。
“骑行+文旅”成为武平的亮丽名片。全县建成160公里自行车骑行道,配套10座智慧骑行驿站,完善导览标识系统,实现景点通达、全程可游。“骑游武平·骑乐无穷”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已连续举办八届梁野山自行车爬坡赛、六届七夕骑游大会、三届海峡两岸青少年骑游活动及多届省级、国家级赛事,年吸引骑行爱好者超百万人次。“在这里骑行,感觉特别舒畅。”一位连续多年参赛的骑行爱好者表示,“道路条件好,风景全程在线,爬坡有挑战,沿途有补给,真正做到了‘骑游武平·骑乐无穷’。”
“美食+文旅”让游客味蕾生香。武平传承七彩簸箕板、薯包子、珍珠粉、酿豆腐、中山(武所)十八子糕点等客家风味,打造“一镇一桌菜”。同时创新推出“灵芝宴”“菌菇宴”“宝树芝兰宴”等主题宴席,融合“药食同源”理念,让游客在品味美食中感受健康生活。
文化是旅居城市的灵魂所在。武平以文化为创新选择,不断提升旅居精神生活品质,让游客的“品”味更浓。为了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武平活化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闽西汉剧、“上刀山下火海”等非遗项目,开展研学体验,建成闽西客家木偶戏体验点。原创闽西汉剧《魏侃夫》荣获第九届福建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并入选并入选2024年福建省舞台艺术和美术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展演吸引近万名观众。百家大院和两岸“宗亲”“姓氏”“根亲”文化交流驿站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祖辈生活的地方,”一位台湾游客感慨,“每一砖一瓦都透着亲切感。”此外,“武平故事会”、音乐党课、“书香机关·韵味武平”全民阅读等活动广受欢迎,武平还牵头成立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客家戏剧联盟等区域性文化合作平台,持续擦亮文化品牌,让武平故事越讲越响。
铸就一座“主客共享·舒适温暖”的旅居城市,离不开坚实的机制保障。武平坚持“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成”的精神,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旅居城市建设专班,统筹全县资源,出台了《武平县促进旅游业发展政策》,将“旅居”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建旅居城市的浓厚氛围。
温暖,体现在细节之中。武平抓实有温度的民生举措,开放18家爱心驿站、13个带遮阳棚的红绿灯渠化岛,推动2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共享使用,并建成旅游厕所82座,有效改善了游客和市民的出行体验,切实缓解了歇脚难、遮阳难、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
在宣传推广上,武平内外发力,构建视频号、抖音号、小红书等新媒体矩阵,鼓励文旅企业直播带货。借助对口合作,推动武平形象亮相广州“小蛮腰”及福州、广州地铁和商圈,并组织大湾区、厦漳泉等地46家旅行社来武平踩线,深化市场对接,有效提升了武平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全员参与是武平旅居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通过出台《武平县旅居驿站扶持管理办法》《武平县旅居管家扶持办法》,加强旅居市场监督管理,整合全县专业人才资源,培育发展旅居特色驿站。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旅居城市我来说”系列活动,形成了政府搭台、多方参与、形式多样的共建共享格局。
在朝着宜居宜游旅居城市不断迈进的过程中,武平将继续聚焦“品质提升”,深耕“小精美专”的特色发展路径,用心用情讲好精彩的“武平故事”,努力打造“主客共享·舒适温暖”旅居城市武平样板。在这片绿水青山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的土地上,武平正以开放的姿态和温暖的诚意,迎接八方来客,共绘宜居宜游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