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新生 文旅赋能

今年一至九月,永定区接待游客九百一十六万人次、旅游收入九十六亿元


国庆期间振成楼非遗技艺演出现场

永定初溪土楼群俯瞰图

“永定土楼杯”福建省 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比赛现场

龙湖水上秀项目

初溪土楼晒秋

通讯员 熊川 文/图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核心承载地,近年来,永定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好‘东有客家土楼,西有龙湖’旅游文章”的殷切嘱托,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构建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新格局。2025年1-9月,永定区接待游客916.9万人次、旅游收入96.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和20.6%,入选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获评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区域文旅经济发展的示范标杆。 

特色赋能:千年土楼焕发新生机

永定土楼作为“东方古堡”的文化符号,其活化利用堪称文旅融合的典范。2025年国庆期间,洪坑土楼群迎来“非遗百戏献华诞”主题活动、全国壁球锦标赛在初溪土楼群激情开赛,来自全国的20支专业队伍展开巅峰对决,传统建筑与现代运动碰撞出独特火花。游客不仅能观赏到高跷戏剧、中幡表演、顶技杂技等420场非遗演出每日轮番上演的视觉盛宴,夜间,振成楼门坪的“千灯放飞”仪式点亮夜空,3D裸眼灯光秀将国旗、圆月与土楼墙影融合,形成“众星拱月”的奇观。更可参与实景剧本杀《土楼秘史》,在角色扮演中触摸土楼历史,破解“土楼建造密码”的互动体验让游客直呼“仿佛穿越回600年前”。

数字技术的赋能更让土楼“活”起来——与腾讯游戏合作的“永定土楼·天涯明月刀”沉浸式数字文旅项目,通过实体环兴楼与数字环兴楼的虚实结合,推出融合游戏IP、客家文化与非遗元素的大型国风表演,入选文旅部文化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已吸引超百万游客体验,成为“数字+文旅”的标杆。

成效显著:经济民生双赢的振兴实践

文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带动民生改善。龙潭镇通过“矿区变花海”的蝶变,在500亩废弃矿山建成“共富花场”,智能温室培育的蝴蝶兰年产值达1.5亿元,带动20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村民严汉莲感慨:“现在月入4000多元,日子像蝴蝶兰一样红火。”海归青年严鸿带领团队培育出3个国家级新品种,染色白兰等高端产品远销日美,单价突破200元。

乡村旅游直接拉动32个产业发展,创造2.6万个就业岗位。金砂镇西田村与南江村联动打造的“红色研学+客家文化”精品线路,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坎市镇文秀千亩稻田作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福建分会场,活动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设置农特产品展销区、文创(非遗)展销区、农机展示区等板块,签约4个农业项目总投资超3亿元,亩产突破800斤,成为特色种植与产业融合的典范。

“永定土楼杯”福建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更是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10月28日,2025年“永定土楼杯”福建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在龙岩市永定区拉开帷幕,这场赛事不仅点燃了福建的竞技热情,更以“赛事搭台、经济唱戏”的创新模式,激活了永定区消费经济的新动能。赛事期间,四个赛点各有特色,共同织就了一幅“赛场内竞技、赛场外生金”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在培丰镇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每个摊位前热闹非凡,包装精美的永定菜干、茶香四溢的高山茶、香甜可口的大溪红柿、龙潭镇的蝴蝶兰姹紫嫣红等特色产品整齐陈列,既有本地市民前来选购,也吸引着外地游客驻足,将永定的“味道”与“故事”打包带走,龙潭镇蝴蝶兰产业园的“前店后厂”透明化模式让游客现场观看智能温室培育流程,扫码追溯生产源头,形成“赛事+文旅”消费闭环,展现“体育+农业+旅游”的融合魅力。“赛事期间整个展销中心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我们摊位的蝴蝶兰特别受欢迎,小盆花早早被抢购一空,还有很多预定的顾客,这几天卖了2000多盆。”据龙潭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赖其筠介绍。

亮点迭出:全域旅游绘就新图景

永定区构建“东楼西湖”文旅格局,形成“土楼十里长廊”“最美田园风光”等6条乡村旅游示范带。龙湖景区以科技光影秀惊艳游客——无人机携国旗掠过湖面,机器人机器狗表演萌趣十足,3D裸眼灯光秀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2025年国庆期间吸引超10万人次体验。金砂红色小镇则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串联21处革命旧址打造“十里红廊”,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单日游客量突破5000人次,2024年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优秀典型。

夜经济成为新增长极。总投资2800万元的“印象土楼·凤城夜市”一期已交付45个摊位,解决200余人就业,日均吸引数千人次消费;二期将增设红色交通线儿童体验区,打造“东楼西湖旅游休闲娱乐中心”,预计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这里不仅是美食天堂——客家米酒烤肉、龙湖鱼鲜等本地食材创新菜广受好评,更是文化体验场——山歌声中,游客围坐共话“土楼家训”,千年客家文化从博物馆走进烟火人间。2025年9月26日至27日第三届珠江啤酒节在这里举办,活动以“啤酒+美食+音乐+土楼文化”为核心,设置非遗美食展区、主题网红打卡点、露天派对区等多元场景,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消费增长超30%,成为“夜购、夜食、夜游、夜娱”一体化的消费新场景典范。

经验可鉴:创新驱动的永定模式

永定区的成功源于“四个坚持”:坚持品牌引领,通过“福建土楼”IP植入影视创作、文旅直播等载体,20余部影视作品在土楼取景,《有土楼的地方就有家》宣传片获首届“一县一品”影像创意大赛金奖;坚持业态创新,发展“演艺+旅游”“赛事+旅游”“数字+文旅”,如“永定土楼杯”村BA赛事期间形成消费闭环,“未来土楼”项目通过激光秀、数智人技术、裸眼3D等前沿科技手段,将客家迁徙史、土楼建造技艺、婚庆习俗等文化记忆转化为光影盛宴,并以科幻风建筑建模勾勒出“未来土楼”的奇妙景象,预计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成为“科技+文旅”融合的新标杆;坚持项目支撑,2025年列入全区重点文旅项目11个(含省重点4个、市攻坚2个、市重点1个),其中产业项目8个,社会民生项目3个。总投资46.2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51亿元,1-9月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完成71.5%。

2024年文旅项目总投资34.3亿元,环世遗土楼体育休闲绿道、龙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相继落地,其中“未来土楼”项目作为政企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整合了厦门哆想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福建师范大学等资源,构建了“数字人IP+国风科幻+研学教育”的复合业态;坚持政策赋能,龙岩市出台《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民宿发展、数字文旅项目、非遗传承等,永定区争取文旅融合专项资金4957.38万元,与广州天河区、厦门翔安区协作推出“一程多站”山海文旅线路,同时通过“以奖代补”机制激发民间保护修缮土楼的积极性,每年切块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楼保护修缮补助,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面向“十四五”收官,永定区将以创建“红色文化之城、生态康养之城、国际性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深化“文旅+”融合。永定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通过构建“土楼+龙湖+红色”三大核心IP,打造“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永定样板,在绿水青山间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为全国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永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