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焕新的“东湖密码”


■龙媒体记者 严庆锋 通讯员 赖韦元 刘玮 郑雪芳

在漳平市溪南镇的群山环抱间,藏着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东湖村。飞檐翘角与写生画板在此相遇,米粉香气与游客笑声彼此交织,一幅生态美、文化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我们以‘乡村文化会客厅’为载体,循着‘1+N’工作思路,以‘古韵东湖’为建设主题,将写生基地、米粉古作坊、特色民宿与景区串珠成链,实现‘艺术+非遗+旅游’深度融合。”村党支部书记张开春的话语,道出了古村焕新的关键。而这个看似简洁的答案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发展智慧?我们深入探访,只为揭开古村蝶变背后的“东湖密码”。

艺术激活古村生命力

近日,记者走进东湖村美术写生基地,只见不少高校学生正分散在村子各处潜心创作:或蹲坐于石板路上凝神琢磨,或驻足于古厝门前挥毫勾勒。“抬头是精雕细琢的窗花斗拱,侧耳是潺潺流淌的山涧溪水,这里是天然的艺术课堂。”福建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孙群正带领88名学生在此实习,他指着古厝的飞檐翘角赞叹不已,“东湖古建筑堪称闽南清代民居的‘活化石’,这样鲜活的素材,在课堂上是找不到的。”

东湖村坐拥群山叠翠的自然风光与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群落,精雕细琢的窗花斗拱、错落有致的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墙壁彩绘,兼具自然灵秀与人文底蕴,成为艺术创作的天然素材,吸引着众多艺术创作者纷至沓来。“这里的建筑特别有闽南特色,不仅保存得原汁原味、古香古色,周边环境更是清幽雅致。你看对面那座建筑,模样是不是很像小布达拉宫!”福建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吴翰炜笑着说道,言语间满是惊喜。

东湖村将写生基地作为“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的核心环节,“我们以艺术赋能古建筑活化,既完整保留古建筑的原有韵味,又以文化集聚效应吸引艺术资源汇聚,让老建筑重焕生机。”基地负责人张水量表示,目前,基地已与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等20多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年均接待写生团队超200批次。

“写生基地还串起了古村夜景、田园花海等特色景点,让艺术与生态深度融合。”溪南镇宣传委员陈秀萍补充道,“这不是简单的画画打卡,而是让古村从‘静态观赏’变成‘动态体验’。”

非遗技艺成为致富密码

清晨的东湖村,薄雾中飘来阵阵米香。村口的米粉作坊里,早已是一派忙碌:泡好的大米在山泉水里浸得莹润饱满,磨浆机嗡嗡转动,细腻的米浆源源不断涌出;几位村民默契协作,将米浆倒入挤压机,压出的粉条经蒸煮后,迅速铺到竹架上晾晒。这门传承八百年的非遗技艺,如今成了村民的“致富密码”。

为了让这门老手艺“活”起来“火起来”,村里将米粉手工作坊升级为“非遗体验馆”。既保留米粉制作工序的原汁原味,又为游客提供亲手体验的机会,让游客在实践中感受匠人精神。“以前只知道米粉好吃,亲手做过才明白,每一根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游客李女士满心感慨。

非遗体验的热度直接带动米粉销量攀升。“咱‘东湖山’牌干米粉全靠口碑取胜,回头客占七成。去年我的作坊就卖了5万斤,纯收入超10万元。”张毅敏指着包装上醒目的非遗标识,语气里满是自豪。据了解,东湖村9家米粉作坊年产干米粉超60万斤,年销售额达五百万元。这组数据,既藏着老手艺的生命力,更托着村民家门口就业致富的希望。“现在日子舒心多了,在米粉作坊打工,每月能挣两千多,守着家就能赚钱,别提多踏实了。”村民张大爷笑着说道。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图

“我们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32幢古民居集中修缮,既守住历史原貌,又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走进错落有致的古民居,村党支部书记张开春向我们介绍,同时,村里组建理论政策宣讲、跑腿社、移风易俗等5支志愿服务队,以贴心服务涵养文明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力量。

古村振兴,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答案藏在“在保护中激活,在传承中创新”的实践里。东湖村在严格保留古民居原貌的基础上,整合全域资源精心打造“古韵东湖景区”,将古民居观光、户外写生、研学旅游、田园花海、特色民宿、古村夜景、绿野迷宫等多元欣赏体验项目融为一体,构建综合性乡村旅游集群。“我们每年举办10余场特色活动,写生大赛、小视频制作、米粉文化节都是妥妥的‘流量密码’。”张开春笑着说,“单米粉文化节,最多时就吸引了两三万人参与。”

文旅融合的成效,真切写在村民的笑脸上。“以前村民人均年收入才1万多元,现在靠着旅游、写生,家家户户都有了增收门路,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张开春的话掷地有声。如今,全村8户村民开起民宿餐馆,20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这6间客房都是自家房子改造的,分标准间和单间,价格从100多元到400元不等。”在半野客栈里,村民张大姐一边麻利地收拾客房一边介绍,“旺季天天客满,平时入住率也稳定在40%,去年单靠民宿就赚了五六万。”

“未来,东湖村将持续锚定‘以旅兴农、农旅融合’发展方向,深耕米粉制作这一非遗工艺,通过创办合作社,做大做强东湖米粉产业。同时升级写生基地为国际艺术村,引入专业团队,以‘文创赋能+复合生态+多元品类+主题场景空间’为核心创意,推行整村一体化运营,实现农创化、文创化,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溪南镇党委副书记陈华山展望,溪南镇计划三年内复制此模式推广至10个村落,打造“闽西文化走廊”。

记者手记

画笔点染古韵,米粉香传千里,游客沉醉其间,东湖村的蝶变,生动诠释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其以乡村文化会客厅为平台的“艺术+非遗+旅游”模式,成功破解了古村发展的难题,为古村落保护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但长远发展还需在IP深化、业态创新等方面持续深耕。可挖掘古村故事丰富IP内涵;探索成立村社联动、村民受益的合作机制,让村民共享收益;借数字技术拓展非遗销路。期待东湖村以文化为帆,持续探索赋能路径,让自身焕发持久活力,也为更多古村落提供“东湖方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