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情缘 山高水长

——傅长盛长篇传记文学《山海绿缘》序


兰思仁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绿色情缘,山高水长。龙岩市作家傅长盛撰写的《山海绿缘》一书,真实记录了林木种苗专家江瑞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职业历程与奋斗足迹。读完此书,我深受触动。从他身上,我清晰看到改革开放后那一代林业工作者共有的报国情怀、实事求是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与江瑞荣相识于1979年。那一年,我们一同考入福建林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林学系林业专业。我们是同窗,同在一个小组做学士学位论文,都来自上杭县——一个素有“诗画之乡”美誉的千年古县,文风绵延,人才辈出。大学时期的江瑞荣,温文尔雅、勤勉好学,待人友善、朴实厚道,与师友关系融洽,是大家眼中诚恳而上进的青年。

毕业之后,我进入福建省林业厅工作,他则回到家乡的林场。尽管身处基层,江瑞荣始终胸怀理想,忠于林业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毫不气馁,潜心科研、争取项目、撰写论文、从事管理,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很快,他的努力结出硕果:因科研成果显著,他从林场调至龙岩地区林业局,十余年前又进入省林业厅下属单位,最终在厦门市市政园林局退休。从一名基层技术员,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二级教授级高工,他走出了一条扎实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山海绿缘》是近年少有的、聚焦福建林业科研工作者的传记作品。作为一名农林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这本书尤其适合青年读者,特别是农林专业学子阅读,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与我们那一代人相比,如今的年轻人成长环境更为优越,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但部分人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心态浮躁、畏惧艰苦、欠缺耐性,或过于追求速成、缺乏感恩之心等。而这本书所呈现的江瑞荣,正是一个在专业上持续耕耘、不断进取的榜样。

大学期间,他就扎实修习专业课程,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专业能力是大学生立足职场的根本,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也需通过阅读、实习与实践不断拓宽视野、跟进前沿。大学只是入门,真正的成长来自工作中的持续学习和实践,江瑞荣正是如此——他在林业、种苗和园林等多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不是通过一线实践和持续钻研实现的。在知识快速更迭的今天,青年人更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始终怀有好奇与探索之心。

江瑞荣不断进取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他曾三次参加高考,前两次虽未如愿,却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197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工作后,他从上杭白砂林场起步,开展的杉木顶枯病防治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调至龙岩地区林科所后,又主动承担抗污染树种试验;在种苗站工作期间,他不仅保障全区造林用苗,还在马尾松、杉木等多个树种的科研中取得重要进展;后来在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他积极争取项目、改善设施,甚至实现了兰花太空育种的突破;到厦门后,他参与多项生态工程,成效显著。每至一处,他从不“躺平”,而是主动作为、力求卓越。这种奉献与开拓精神,正是那一代务林人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一代代林业人的努力奉献,才有了今天绿色生态的美丽中国。

江瑞荣的脚踏实地,同样令人敬佩。搞科研是一个长期、艰苦且繁琐的过程,无法立竿见影,它需要科技人员数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的付出和久久为功。他曾参与《马尾松速生高产优良家系遗传测定及其应用的研究》课题,从立项到完成历时十年。这十年间,从选树、采种、育苗,到造林、调查,他和同事们默默坚持,最终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这样的“十年之功”,背后是难以言说的艰辛与坚持。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尤其需要学习这种甘坐冷板凳、不浮躁、不放弃的扎实作风。

我以为,江瑞荣的成功也离不开他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舍得舍得,先舍后得。一个人要成功,就要先付出,先给予后获得。他待人友善、尊重他人、乐于助人,也因此赢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年青一代要在职场中获得认可,也需学会尊重、包容、奉献,懂得团队协作,勇于承担责任,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山海绿缘》的出版,不仅是福建林业界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林业工作的一份珍贵记录。期望这本书能够激励更多青年崇尚科学、投身林业,传承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指引青年前行的一部生动教材。

是为序!

(作者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