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丰乐村探索“文化+产业+体验”发展新路径,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多彩畲乡话丰乐
■ 龙媒体记者 丘启龙 谢秋煌 章宸睿
金秋十月,稻浪翻滚。10月14日、15日,记者走进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丰乐村,探访该村乡村文化会客厅,体验多彩畲乡风情,感受“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乡村实践。
盘活资源
构筑有形文化新空间
走进丰乐村,入眼皆是黄澄澄的稻田。稻田两侧,点缀着错落有致的特色建筑、独具畲族风情的墙绘和干净整洁的道路。
在由闲置的丰乐小学改造而成的“庐丰畲乡农创中心”里,村支书蓝丁发向记者介绍该村文化会客厅建设的特色经验。他们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立足点,深挖畲族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了丰乐村文化会客厅“1+N”“有形”物理文化新空间。“我们按照‘1+N’思路,把村里零散的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蓝丁发说。
这个“1”,即1个核心主体——庐丰畲乡农创中心。目前,设置了红领畲乡振兴馆、“一老一小”活动室、畲味小菜共富工坊、畲味小菜体验中心、畲族民俗馆、人才工作室、百姓大舞台等七个功能区。其中,红领畲乡振兴馆记录着党建引领下的奋斗足迹,“一老一小”活动室是议事学习、亲子互动的温馨港湾,畲族民俗馆里精美的头饰、服饰、用具静静诉说着民族历史,百姓大舞台是各类精彩文艺节目的演出地。
“N”是指多个配套设施,即丰乐村幸福院、香山公祠、丰乐驿站、金花茶合作社示范基地、三丰烟叶烘烤工场等。其中,丰乐驿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香山公祠是传承孝道文化的客家围龙屋,丰乐幸福院提供日间老人照料和长者食堂,以及金花茶种植示范基地、现代化的三丰烟叶烘烤工场等产业基地。
“盘活闲置资产是关键一步。”蓝丁发说,改造不仅避免了资源浪费,更让这些场所被赋予新的文化使命,形成了集古建保护、非遗传承、教育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有形”物理文化新空间,为乡村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昔日闲置的校舍、老屋,化身传承文化的舞台、联结市场的工坊、凝聚人心的家园,让这个畲族村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魅力。
活动浸润
培育乡风文明新气象
夕阳西下,收割完稻子、吃完晚饭的村民陆续来到幸福院前的广场——今晚看电影!
14日傍晚,电影放映员蓝添德早早架好了设备,等着村民前来。蓝添德告诉记者,丰乐村主动向上对接,他每个月来村里放3场电影,每场播2部,村民们都很捧场,场场爆满!夜幕降临,银幕亮起,欢声笑语不时响起......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丰乐村通过常态化、特色化的文化活动,让文化会客厅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在农创中心的百姓大舞台上,树叶吹奏、五枚拳、舞龙舞狮、木偶戏、打船灯等非遗项目轮番上演......蓝丁发介绍,丰乐村自发建立了政策理论宣讲队、乡风文明倡导队、舞龙舞狮传承队、打船灯传承队、畲族服饰制作传承队等10支文艺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理论传播、文艺活动、教育培训进乡村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
理论宣讲也变得生动可感。村民们对9月底的“多彩畲乡·文化润心”活动仍津津乐道。当天,在丰乐村文化会客厅百姓大舞台上,上杭县委“星火讲师团”和丰乐村文艺服务队,以船灯表演《移风易俗新风尚》开场,穿插小品、快板、黄梅戏等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阐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核心要义。有村民感慨:“这么讲,我们听得明白,觉得很实在!”
此外,“三月三”文化旅游节、丰收节、义写春联、健康讲座、亲子研学......一年四季,丰乐村文化活动不断。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村里有了文化会客厅,活动多了,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看表演、参与非遗节目,日子变得充实多了!”村民蓝永祥的笑容,是文化惠民成效最直接的体现。
文化赋能
激发产业融合新活力
“家人们,这是我们畲乡特色的萝卜干,古法制作,味道纯正......”畲味小菜体验中心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直播带货的村民蓝玉黎,她熟练地向网友展示畲族特产。直播间的货架上,陈列着包装印有“庐丰畲乡”统一Logo的萝卜干、芥菜干、麦芽糖等产品,包装精美且融入了畲族图腾元素。
文化空间的搭建,重要目的是为了赋能发展,促进共富。蓝丁发拿起一瓶萝卜干,和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以前散装卖,一斤只有几元钱。现在经过标准化加工,加上畲族文化故事的包装设计,价格提高了不少。”该工坊对村民种植的萝卜、芥菜等进行统一收购、加工和品牌化营销,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文创”的产业链条。这背后,是畲族文化的赋能,让土特产提升内涵、身价倍增。
产业融合不止于此。在金花茶种植示范基地,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金花茶不仅是增收产业,也成了研学热点;在三丰烟叶烘烤工厂,现代化的烘烤技术和智能分级线,展现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烤烟生产车间、培训基地;坚持多年的“烟稻轮作”模式,上半年金色烤烟,下半年金黄稻谷,实现了全村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庐丰畲族乡党委书记钟加樟将丰乐村文化会客厅打造经验归纳为“文化+产业+体验”模式:以文化会客厅为核心载体,将畲族文化、非遗技艺与农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电商营销深度融合,同时拓展研学、旅游等体验功能,让游客既能感受文化,又能带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金黄的稻田,忙碌的收割机,飘香的共富工坊,热闹的文化活动,村民脸上开心的笑容......秋日的丰乐村,如同一幅绚丽的畲乡丰收画卷。这画卷,蕴含着产业兴旺的发展前景、特色文化的生动传承,更蕴含着村民们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手记
在丰乐村蹲点的两天,印象最深的是“融合”二字。这里,文化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藏在馆里的陈列,而是真正融入了产业肌理、渗入了百姓日常。丰乐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核心在于“用”而不是“建”。它需要找到文化与产业、与群众需求的契合点,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让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当然,丰乐村的探索也面临如专业运营人才缺乏、产业融合深度不高等挑战。丰乐村以文化赋能,正在探索一条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振兴之路,其经验值得品味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