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建设共富林场 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通讯员 黄水林 周琦
金秋时节,连城县山林间依然处处生机盎然。姑田瑶林共富林场的苗木基地里,农户忙着修剪枝叶;中堡村忠民共富林场的紫灵芝加工厂房内,半自动生产线不停运转;朋口镇林锋共富林场的花卉基地中,农户打包兰花发往全国各地......一个个忙碌场景,正是连城大力推进共富林场建设、激活绿色发展动能的生动写照。
连城县森林覆盖率81.49%,位居全省前列,龙岩市第一。该县在深化“六个共富”机制中,将共富林场建设作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县林业局牵头制订《连城县共富林场试点建设方案》,明确到2028年底,力争培育16家以上市级共富林场,并按乡镇实际细化任务,为建设工作划定“路线图”。
创新推出“一二三四”工作法,为共富林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强化党建引领,培育共富组织,健全联农带农与林业“两票”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聚焦竹产业、铁皮石斛产业、兰花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分类打造特色共富林场;推广以县办国有林场为核心的场村合作、“龙头企业+”、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四种经营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同时,深入摸排全县195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筛选出33家培育对象,实行“一场一策一档”精细服务,预计今年底完成3家市级共富林场申报培育,2026年起每年新增5家,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域发展。
连城打出“组合拳”,破解推进共富林场建设中遇到的林地碎片化、经营周期长等难题。以国有林场为引领,通过入股、租赁、托管等方式整合零散林地,搭建规范化流转交易平台,保障林农权益;推动“林业+文旅+康养”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铁皮石斛、灵芝等短周期林下经济,配套开发森林旅游、研学等业态,缩短投资回报周期;深化与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引入无人机管护、物联网监测等智慧林业技术,加强“连城兰花”“冠豸山铁皮石斛”等品牌建设,提升产业效益。
近日,在姑田中堡村,瑶林共富林场苗圃,林农华钦忠在县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精心修剪管护苗木,他乐呵呵地说:“共富林场是带动林农增收致富的好平台,我每个月光管护工资收入就有4000多元。”
瑶林共富林场是连城共富林场建设的典型代表。该林场整合15050亩林地,采用“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模式,联合6个村集体、30多户农户,构建起杉木大径材、毛竹笋用林、林下种植养殖等多元产业体系。通过推行“家家有股份、有投入、有责任、有分红”的“四有”机制,去年带动农户人均增收超2000元,村集体收入增长15%。同样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的忠民共富林场、林锋共富林场,也分别通过特色种植、“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其中林锋花卉年产值超千万元,间接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
编辑手记
连城共富林场的实践,生动诠释了“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其成功关键在于以机制创新打破林业发展瓶颈: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聚焦、模式多元的“组合拳”,将分散的林农、资源与市场紧密链接。一个个林场变身共富平台,让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同频共振。连城的探索不仅为山区绿色发展提供了样本,更启示我们:共同富裕的路子,就在因地制宜的创新与实干中。